三槐堂,保留著大量精致的木雕
羅芳橋村的三槐堂臨溪而建,原名是胡狄平太公的堂號:敬承堂,后由于敬承堂易主,現在的主人改其名為三槐堂。站在公路對面就可以看到樹木掩映的白墻黑瓦,高高翹起的檐角昭示著祖上的顯赫。
走近三槐堂,首先看見的是水磨磚建造的大門,門檻兩側雕刻著精致的浮雕。三槐堂門口還有兩座旗桿石(旗桿石也是要上面下達文書批準之后才可以建造使用的,是插旗所用,只有有人考到舉人以上才可以使用)。走進大門,迎面的木質樓梯已經因為年久失修而“虛有其表”,讓人遺憾無法體味古老樓梯咯吱咯吱的訴說,也不能站在二樓的軒窗憑欄遠眺,遙想當年的富麗堂皇。
拐過樓梯,穿過一道用布拉起的門,便是保留遺跡最完整的花廳。這里還保留著大量精致的木雕,抬頭仰望是百鳥朝鳳梁,據說雕刻了數百只鳥,各色形態不一而足。其中一根柱子兩側有兩個牛腿,一側是麒麟,身上的鱗片非常細膩,另一側則是雕花,外沿還有個乘云的神仙,可惜的是不知因為什么原因已經只剩下身軀了。
花廳兩側的廂房窗戶上都雕著鏤空的人像,神態動作栩栩如生,都是笑臉盈盈的模樣,有拿著扇子的仕女,也有拄著拐杖的壽星;有腳踩祥云的仙人,也有撫須而笑的長者。按照胡狄平所說,這些應該是康熙年間皇帝因為胡家出了狀元而派遣的能工巧匠雕制的。花廳內還有天井,鋪了兩層青石,四周有窄小的流水渠,現在被用作洗衣板的石桌四四方方,上面刻著一副象棋棋盤,楚河漢界還清晰可見,想來是當年院中人們閑暇時的娛樂。三槐堂有較高的研究和保護價值,遺憾的是由于經費和人力不足的原因,并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很多地方都已經年久失修,雖然依舊精致,卻讓人擔心破損會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刮風下雨,很可能會影響三槐堂的木質結構。
依據傳說,胡氏三兄弟中,胡文秀、胡文濤的房子是皇帝派人督造,胡文禮的房子則是自己出資修建,然而時至今日,卻只有胡文秀一脈的三槐堂還保留完整,這是為什么呢?
胡狄平說與太平天國有關。據傳太平天國時候,有太平軍從武義來到羅芳橋,當時大家都躲到山上去了。原本太平軍并沒有對村子有什么破壞,只是過路罷了,但是其中有兩個太平軍士兵眼紅胡氏的富裕,心生歹意,在胡文禮一脈的屋中翻尋。胡文禮的后人以為太平軍的部隊已經過去了,便下山回家,誰知正好迎頭撞上。起了沖突之后他們將兩個太平軍士兵打死了。已經離開的太平軍點兵發現少了士兵,又回身來尋,得知已經被人殺死之后,便燒了胡文禮和胡文濤兩家的房子,只有胡文秀家的房子幸免于難。
老街,承載著幾代人的老故事
在羅芳橋村,有這么一條街,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承載著幾代人的老故事,也在現代節奏下演繹新劇本,它是那么的不扎眼,但當你仔細靠近,它身上淡淡流露著的年歲的味道,卻在記憶里傲嬌。
羅芳橋老街是一條東西走向,寬2米的街道。原本的街道是磨得光滑的石板和河卵石鋪的。兩邊是沿街而建的二層樓房,青磚黑瓦的樓房,用樟木雕刻得極其精致的橫梁和門沿上面是山羊、壽桃等圖案,二樓的窗戶外有著寬約20厘米的木欄,面朝老街,打開窗戶,坐在木欄上,探出頭,整條街的景致盡收眼底。
據村里老人描述,羅芳橋老街在以前是一條熱鬧的街道,是村民們聚集中心。街上開著藥店、理發店、豆腐店、肉店等與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店鋪,老人還特別提到了街角的百貨店,賣著王啟源的糕點,豆腐蓉、綠豆糕……每到中秋節,還有新鮮又美味的月餅。這些都是村民喜愛的甜點。
說起老街的由來,村民說,一是由于羅芳橋村遠離雅畈集鎮,村民出去都是步行挑擔,去鎮上采購極不方便;二是沿著老街走過村口的福祚橋,就是金宣大道,通向武義、宣平,小商販們在金華和武義、宣平之間往返,日薄西山,來往旅客就在這個小村歇腳,漸漸地,街道上便開出了許多旅館、店鋪。
說起老街,村上的老人說,印象最深的是老街之夏。為了遮陰,整條老街都用松木、松枝搭起涼棚。村民在一天繁忙勞作結束后,抽著土煙,喝著自家采摘翻炒的茶,交流著農事,講著鄰里鄉間的趣事,等差不多時候,就各自回家睡覺。家里就比不得老街涼快。加上酷熱炎炎,蚊蟲肆虐,富裕的人家有蚊帳這種“金貴”的東西,更多的人家只能點起楊樹根,整間房子被煙熏得烈烈的,抹上白石灰的墻壁也被熏得黑漆漆的。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