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宗祠里有一個長年演出的戲臺
在這條老街上,還有一個地方,是村民聚集的場所——胡氏宗祠。如今這里成了村老年協會的聚集地。祠堂占地200平方米,門口有堅硬的插旗石,進門的地上還可辨是三合土,抬頭可以看到屋頂木板上已經斑駁的龍、祥云彩繪。進門兩旁是兩間廂房,走過天井,就是大祠堂,祠堂背后三間小屋,供奉著牌位。窗戶、橫梁、柱子用的都是樟木,窗戶上還雕刻著形態不同、動作各異的壽星,橫梁上也是極盡雕刻。當時這些雕刻請的都是金華有名的手藝師傅來做的,以前還是用朱砂漆,所以很壯觀。村里人家這樣的雕刻很多,當年日本人來掃蕩的時候,很多雕刻都被破壞了!扒皫啄暧幸粔K完整的‘孫悟空盜仙草’雕刻,就被一個生意人買走了。”村民告訴我們。
整個羅芳橋村現在還保留著大約8座旗桿石。其中胡氏宗祠門口就有4座,兩邊各是一大一小,互相對應。胡氏宗祠為三進,相傳是胡文秀、胡文濤中了狀元之后奏請皇帝批準建造的,使用的都是上好材料,第一進的屋頂還繪著色彩鮮艷的壁畫。其實更讓人神往的是已經被毀掉的經堂(一戶人家自己念佛的地方),據說胡氏的經堂分為三進,第一進是四大金剛,每個金剛都高達8米,第二進是十八羅漢,神態傳神,第三進是南海觀音,面容慈祥。整個經堂均采用石制,讓人遺憾的是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被損毀了。
羅芳橋村的胡姓人家是在羅芳橋村土生土長的,所以建造了祠堂,按照宗譜中的輩分:道、崇、鄒、魯、聲、振、家、幫取名,嚴謹地稱呼。被領養的孩子并不按宗譜命名,他死后也不能將牌位擺進祠堂,但他的后代,身份就被承認了。嫁出去的女兒死后也是沒有牌位的。羅芳橋村還有張、俞、徐等姓,都是在清朝前期的時候從外地移來的。村里的老人說,那時候的村民們用民主的推選方式,推選胡姓人家里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打理族中事物。
清明和冬至前后,是祭祖的時候,祠堂里總會大擺筵席,還特地請了外面的廚子。這天,是全族的重要紀念日,人們不僅可以吃到比平日家里豐富得多的飯菜,也見到了平日里因為農忙不常見的親人。
據村里老人描述,胡氏宗祠還是全村人看戲的場所,當年在祠堂里有一個長年不拆的戲臺,村里有五個戲班子,三個是昆劇班,兩個是婺劇班。每年這五個班子都在金華各地演出,但到了夏天又都輪番回到羅芳橋村,一半休息,一半練習,這也給當地村民們帶了好多豐富多彩的節目。每到戲班子來時,羅芳橋村又熱鬧起來,臨近村的村民都紛紛趕到羅芳橋村,像是參加一個盛會。村民說,當年,在昆曲班里,有一個響當當名號的人——徐暑林,他就是羅芳橋村人,那一出《雪林褂帶》,紅遍金華。
村民告訴我們,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老街上的店鋪紛紛關門,生意人又重拾農具在生產隊干活。等到了改革開放,老街上的小店鋪在改革春風中又有部分開張,而此時,人們到雅畈集鎮和金華市區方便了許多,村民們也不再通過福祚橋到武義,一代代青年人也大都走出這片大山,走向更廣闊的生活,在羅芳橋村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因此昔日的店面沒能象以前那樣興隆。老街旁的房子不是被改建了,就是成了無人居住的破房子,村民走這條街還得特別小心。
后記:如今,羅芳橋村的古跡保護陷入了困境,發展與保護成為了一對矛盾。村里保留的三槐堂外觀完好,但是內里已經經不起風雨侵蝕,而且還有人住在里面,古建筑里有人居住并不是壞事,但是柴火的堆放和居住在里面的居民為了生活的需要對建筑的隨意改建是古建筑的最大問題。既不利于文物保護也威脅人身安全。
羅芳橋的村支書徐宴慶努力想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目前羅芳橋村最大難題是維修經費緊缺,雖然三槐堂和胡氏宗祠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由于整個金華市需要保護的文物太多了,有些比三槐堂更亟待保護,所以目前三槐堂的保護依然只能靠村里。
徐宴慶希望羅芳橋村的古建筑能得到上級部門的重視,最好能夠派遣專人來幫忙修繕。依靠古建筑帶動羅芳橋村的發展,既能維護村里的古跡,又能讓羅芳橋村更加美麗。
“不想這么好的東西在我們這一代消失,要讓后代也能看到!边@是徐宴慶樸素的愿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