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2013年6月28日,總投資約36億元的金華航運開發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獲得浙江省發改委批復,標志著該項目實際動工已經指日可待。之前,浙江省政府辦公廳發文,對金華市內河航運復興計劃的實施給出明確時間表:衢江航道改造工程、蘭江航道改造工程項目將于2015年全面建成,金華蘭溪港建設項目將于2017年全面建成。目前金華市、蘭溪市和婺城區正在制訂具體實施方案,力爭今年年底全面開工建設。
自近代以來,每一位有抱負的炎黃子孫都懷揣著一個沉甸甸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是“中國夢”。
衢江、蘭江航運項目開發完成后,500噸級單船舶,2000~3000噸級船隊,東可達上海、寧波等國際性港口,北可通京杭大運河抵達濟寧,西可上溯到重慶,遠景衢江如能與江西信江溝通,屆時金華將形成通達的航道網。
這,就是金華人“通江達海”之夢想。
追憶
金華市境內有蘭江、衢江、金華江、東陽江、武義江、浦陽江、壺源江,均屬錢塘江水系。金華蘭溪港是浙江省“水運強省工程”建設中的七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由蘭溪港下行經蘭江、富春江、錢塘江進入京杭大運河和江、浙、滬內河航道網以及長江、杭甬運河等水系,也可到達上海、寧波-舟山等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是長三角經濟區南翼腹地的一條水運大通道,航道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著名女詩人李清照的詩句生動概括了金華的重要位置和雄偉氣勢。
金華水運曾有過輝煌的歷史。
據史書記載,金華古時交通,以水為主。江河可行舟輯,溪流可撐排筏,舟來排往,槳飛篙點,沿江碼頭朋比,船帆林立。沿婺江北去,經蘭溪、逆衢江而上,可抵龍游、衢州、常山、開化;順蘭溪而下,抵嚴州、過桐廬、出富陽、直達錢塘。上世紀五十年代,境內有金華至蘭溪、義烏(佛堂)、澧浦、臨江,蘭溪至佛堂、龍游、杭州等20余條客運航線和南至武義、永康;東往義烏、東陽;西去衢州、開化;北經蘭溪到建德逆新安江而上,過淳安街口,直抵安徽屯溪;順富春江而下,過桐廬、富陽,直達省府杭州等80余條貨運航線。
金華市轄內的蘭溪港早已為水路交通中樞。元朝王奎選寫的《重建州治記》“乘傳之騎,漕輸之輯,往往相摩而舳相銜。”其時,蘭江船只前后相連,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曾有“日對千舟競發,夜照萬戶明燈”之記實。據1927年出版的《蘭溪行政概況記》載,蘭江碼頭蓬船停泊,常有數千,大者載重10萬斤以上。民國24年(1935年)《浙江糧食之調查》記載:“杭江鐵路(今浙贛鐵路)未通前,沿線各地的運輸,專賴水運。”當時的蘭溪港是一個極為繁榮的物資集散地,“以其上接衢江,下憑蘭江至建德后,與徽江合流錢塘江,不獨附近各縣之貨物匯萃于此,即閩、贛貨物之北運,及浙皖之南下者,也莫不由之,是以蔚成巨鎮。”
建國后,金華的水路運輸仍對浙中西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52年統計資料表明,金華水路貨運量為公路的2.5倍,1952-1960年專業航運貨運量比公路高11%,后因上游攔壩截流、建庫蓄水,水源枯竭;特別是新安江大壩建成,切斷了通往安徽屯溪的航線,以至水運逐漸萎縮。加之上世紀70年代初富春江船閘建成,使錢塘江中上游航運基本處于封閉狀態,導致錢塘江中上游長途航運業的衰落,整個金華地區只剩蘭江尚可正常通航。
隨著陸路交通的快速發展,鐵路、高速公路的迅速興起,特別是富春江船閘通航瓶頸的制約,金華水運更趨蕭條,水運業因此從朝陽走向夕陽,金華境內諸江之上唯一的水路運輸企業蘭溪市航運公司步履維艱,終于在2001年5月破產“解體”,一個具有50年之久的專業航運企業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臺,蘭江上再也看不到蔚為壯觀的船隊了。
航運的衰落讓蘭溪從浙江第一個財政收入“億元縣”,變成了現在的“經濟欠發達地區”。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