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白龍橋鎮桃源村的移民來自十個村,大多屬于嶺上鄉的蘇村、東會村、嶺上村、里門殿村、石埠頭村、黃麻山村、黃巖孔村、蔣畈村、邵家源村,還有十幾戶來自湯溪鎮的陶寺村,共有農業戶口2816名,另有常住的非農業戶口700多名。
從2006年開始,村民們陸續從山區老家搬出,在桃源村建起新房,成家立業。當時這里還是叫做白龍橋上邵移民安置區。當初的一片荒地經過村民的辛勤耕耘,煥然一新。在村里漫步,只見一座座三層半高的新房整齊排列,超市、醫院、小學等配套齊全。
去年,嶺上鄉九個村合并,統稱為“桃源村”(據記載,嶺上鄉以前曾稱為桃源鄉)。第一屆村領導班子走馬上任后,一番大刀闊斧的舉措讓村子面貌大有改善,村民們也漸漸習慣了新的生活。
交通便利了,工作機會也多了
張根芝今年60歲,在嶺上鄉東會村當了三年村主任,十五年村支書,對村里的大小事務了然于胸。東會村搬遷前有550多名村民。過去,大部分人在家務農,年輕的勞動力外出打工,添補家用。他回憶,村集體收入基本沒有,村民家里普遍比較貧困。因為山里木材資源豐富,張根芝過去經營木材生意,將木頭砍下來,拉到蔣堂賣。
張根芝搬到這里之后,離老家有50多里路,取材不方便,他就在周邊打打工,一天也能賺一百多元,跟過去比起來,收入還是可觀的。張根芝家中一兒一女,小時候兒女到湯溪上學,要30多里路。山路高高低低,最初車子都通不進來。后來路通了,村民進出就坐私人的大巴。一天八班車,坐到湯溪鎮上要花三塊五毛錢。“搬出來肯定是好的,交通便利了,工作機會也多。”張根芝唯一的煩惱就是搬出后手中沒有足夠的積蓄,造新房都是向別人借的錢。“還好那時候人工費和材料費都還算便宜,一塊磚頭兩角三分,現在漲到四角多了呢。”造房子總共花了二十多萬元,現在老張還在慢慢還債。
已是耋耄之年的張志林也是東會村人。在老家住了大半輩子的他留戀之情自然不必說。在老家,除了在家務農,年輕時張志林也經常上山砍柴,那個年代一天最多賺兩元錢。小孩上學很不方便,小學在嶺上鄉,每天他們步行上學,而且經過一條河。如果大水把橋淹沒,孩子們當天就去不了學校。他搬得早,老家的房子開始還沒拆,田地、山上還有一些作物,隔幾天張志林就會回家看看,來回要花去一個多小時。他還會上山找一些材料,做掃把拿到集市上賣。如今住在桃源村,張志林每天都會到老年活動室里轉轉。去年家里置辦了電腦,喜歡看書的他還學會了在網上看小說、查資料,生活安樂。
去年九個村合并之后,分為一個總支部,四個分支部。其中里門殿村和石埠頭村的黨員并成一個支部,里門殿村的劉兆干當選為支部的村支書。和其他人比起來,劉兆干算是走出大山較早的一批。早先,他在村上做木工,一天賺一元多錢。1985年左右,他花了八千多元錢,造了村上第一座磚混結構的“豪宅”。不過新房還沒住,他就和嶺上鄉其他三四十個村民一起,到外面拆房子,當起拆房民工。“那時候拆房子都是人工拆的,一天工資有八元錢,比做木工時工資高多了。雖然辛苦,但也算一條出路吧,至少生活可以過得舒服點。”做了拆房民工之后,劉兆干大部分時間都住在金華,周末得空了就回老家看看。如今劉兆干在家里干起了老本行,做木梯。去年又選上了村支書,和新一屆的班子為村里謀福祉。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