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白龍橋鎮桃源村的移民來自十個村,大多屬于嶺上鄉的蘇村、東會村、嶺上村、里門殿村、石埠頭村、黃麻山村、黃巖孔村、蔣畈村、邵家源村,還有十幾戶來自湯溪鎮的陶寺村,共有農業戶口2816名,另有常住的非農業戶口700多名。
從2006年開始,村民們陸續從山區老家搬出,在桃源村建起新房,成家立業。當時這里還是叫做白龍橋上邵移民安置區。當初的一片荒地經過村民的辛勤耕耘,煥然一新。在村里漫步,只見一座座三層半高的新房整齊排列,超市、醫院、小學等配套齊全。
去年,嶺上鄉九個村合并,統稱為“桃源村”(據記載,嶺上鄉以前曾稱為桃源鄉)。第一屆村領導班子走馬上任后,一番大刀闊斧的舉措讓村子面貌大有改善,村民們也漸漸習慣了新的生活。
鄭家塢酆氏宗譜記載酆氏歷史
據1926年續修的鄭家塢酆氏宗譜記載: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將他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子于封于酆邑,享用那里的物產,酆姓就由此產生的。酆邑就在現今的陜西省戶縣一帶,古時那里農作和桑葉都盛產,是個好地方。武王的這個弟弟受封后就稱為酆侯,他的后代以酆為姓,散居各地。故酆氏后人奉子于為酆姓的得姓始祖。
在解放后進行的文字簡化過程中,由于“酆”字被簡化為“豐”字,該系酆氏族人多有自行誤簡為豐氏者。
嶺上鄉里門殿村鄭家塢自然村因為修建九峰水庫,村民從2008年起分別搬到了白龍橋鎮和湯溪鎮的移民新村。
他們應該姓“酆”,而不是“豐”。那么,現在這個“豐”姓,是怎么來的呢?事情還要從30多年前說起。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普及第一代身份證。當時負責登記名字是里門殿村里的會計,“酆”筆畫太多,索性全都簡寫成了“豐”。從此,村里一百多人從此改了姓。
在詞典中,“酆”和“豐”不同, “豐”的繁體字是“豐”。雖然讀音相同,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字。在《百家姓》中“酆”排在第61位,而“豐”則排在392位。
關于豐氏祖先,里門殿村的老支書豐志源聽過這樣一個傳說:豐氏祖先最早住在長江邊上,那時候經常發大水,沖毀堤壩,淹沒家園。祖先覺得不能繼續在那里生活,就想離開家鄉。但是別人都不肯走,他就背了一個籮筐,把弟弟放在籮筐里,另外收拾了一些生活用品,一路走,最后在里門殿村安居了下來。
據1926年續修的鄭家塢酆氏宗譜記載,里門殿村酆氏的祖先是真公,原居江南桐邑。在清嘉慶元年率兒子翊公遷居于湯溪南部的鄭家塢,以上記載與老支書豐志源所說的傳說是一致的。
美麗桃源畫卷已鋪開
桃源村黨總支書記程立富向記者介紹,去年12月份,嶺上鄉九個村子合并,第一屆村領導班子責任大,壓力也大。桃源村現在共有120名黨員,設一個總支,一個村兩委,四個支部。
程立富說,九峰水庫建設是浙江省的重點水利項目,利國利民。搬遷過程中,大部分村民都比較配合。2006年開始搬遷造新房子,2009年基本搬遷完畢。現在桃源村里年輕一代大多在金華打工,50~70歲的在家里。當時他們還分到一小部分的田,不過因為太零散,都租給別人種植苗木。村里的經濟總體不活躍。當年搬出來后,村民基本都沒有積蓄,要造新房子光靠賠償款肯定不夠,現在80%的人家里都還欠賬。
去年村兩委選出來后,村里在上級支持下建設了老年活動室、小廣場、籃球場等基礎設施,還對白湯下線沿線進行綠化改造,村容大有改善。在村辦公大樓,記者看到工人正在裝潢,原來,二樓要建一個便民中心,文化禮堂則入駐四樓。另外,門口還要準備建一條文化長廊。
記者發現,有些村民房前屋后的宅間路已經是平整的水泥路,另一些還是泥地,種著蔬菜。記者了解到,這些宅間路原本是移民辦負責建設的,但施工隊在施工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村民不肯讓他們做路,事情就耽擱了下來。九村合并之后,村里干部做了工作,這才重新啟動。
桃源村村主任華福璋告訴記者,今年5月份以來,村里已經投資200多萬元,要建造8000余平方米的宅間路,一萬多平方米的綠化,目前在具體施工中。1600多米的雨水渠道已經基本完成。下星期,一座精致的六角亭也將坐落在村口,扮靚桃源村。
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昨日舉辦了一場佳木斯舞蹈比賽。每天晚上兩三百名婦女就會聚在廣場上練習舞蹈。男人、小孩可以在旁邊打籃球,老年人在老年活動室娛樂,一到晚上整個廣場非常熱鬧。
下一步,村里還想投資建一個來料加工基地,讓在家里的勞動力能有活干,增加村民收入。這個基地計劃面積1200平方米,目前手續還在審批中!暗却謇锏牡缆、綠化、亮化工程都做好了,明年我們打算爭取創‘精品村’!背塘⒏徽f,“大家都想把村子建好,但桃源村可以說是零起步,資金又緊張,困難還是很多的。希望有關部門能繼續給桃源村一定的扶持!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