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白龍橋鎮桃源村的移民來自十個村,大多屬于嶺上鄉的蘇村、東會村、嶺上村、里門殿村、石埠頭村、黃麻山村、黃巖孔村、蔣畈村、邵家源村,還有十幾戶來自湯溪鎮的陶寺村,共有農業戶口2816名,另有常住的非農業戶口700多名。
從2006年開始,村民們陸續從山區老家搬出,在桃源村建起新房,成家立業。當時這里還是叫做白龍橋上邵移民安置區。當初的一片荒地經過村民的辛勤耕耘,煥然一新。在村里漫步,只見一座座三層半高的新房整齊排列,超市、醫院、小學等配套齊全。
去年,嶺上鄉九個村合并,統稱為“桃源村”(據記載,嶺上鄉以前曾稱為桃源鄉)。第一屆村領導班子走馬上任后,一番大刀闊斧的舉措讓村子面貌大有改善,村民們也漸漸習慣了新的生活。
在山里住了一輩子的老人習慣了新生活
豐志源是里門殿村人,也是村里的老支書。說起現在和過去的生活,感慨頗多。他說,在老家時,村民大多務農,外出打工的最初并不多。進出也是靠私人大巴,和東會村同一條線路。兒子上學離家三里多路,基本靠走路,有時他們會騎著自行車送兒子上學。豐志源回憶,最早的時候人均田地只有0.4畝左右,而且那些田地高低不平,畝產低。靠近河流的低地還會被淹,收成寥寥,每年人均收入只有幾百塊。大家住的基本都是外面泥墻,里面木結構的土房子。村集體收入不多,就靠賣毛竹、杉樹等。“那會兒人工費便宜啊,打工打一天只能賺一兩元錢。”豐志源說,搬出來之后,工作機會多了,很多人都去白龍橋、金華打工,一些婦女在家做來料加工,現在大家住的也都是三層半高的新房子,日子過得比過去好多了。他說,剛住在這里時,他問一些老人家習不習慣這里的生活。很多老人都回答:住都住不慣啊。“老人家思想不一樣,他們在老家住了一輩子,可能一年去湯溪鎮上才去一兩次,一下子搬出來確實要時間適應。現在我問他們怎么樣,他們都說住慣了,這里更方便。”
“我說話說不響,記者同志不要介意。”原蔣畈村的程鴻大伯今年70歲,聽到記者采訪新村新貌,他很想表達一點自己的想法。記者了解到,因為喉嚨做了手術,聲音沙啞,程大伯平時話不多。程大伯以前是蔣畈村的會計,在他看來,桃源村第一屆村領導班子有勁頭,村里的整個經濟狀況、村容村貌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們這里有九個村子,搬遷出來后可以說是‘一盤散沙’,人心比較渙散。現在九個村子合并在一起,大家團結了,村子才能發展地更好。”程大伯喜歡文藝活動。他告訴記者,自從村里建起了寬敞的廣場,每天晚上村里幾百個村民就會聚在一起,在廣場上載歌載舞,很熱鬧。在老年活動室,他們可以下象棋、打麻將。過去在山里哪有這么多娛樂活動。“過去我們吃頓飯都成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日子越過越好了,現在的生活更是安樂。”另外,程大伯還提出了一點建議。喜歡吹拉彈唱的他希望老年活動室能增加一些樂器,更加豐富老年人的生活。另外,村整體來看,經濟還是比較薄弱的,村上很多勞動力也都閑置著,他盼望新的領導班子能多創造一些就業機會,帶領村民一起致富。程大伯說,剛搬過來的時候,這里都是荒地,每家每戶都在造房子,那時候大家的心都是浮的,甚至有一些憂慮。對移民來說,有家才安定。這兩年村里變化這么大,家園越變越美,他對現在的生活挺滿意。
在桃源村,記者還翻閱了村民保存的張、章、鮑、酆四姓宗譜,在宗譜中,分別記載東會村、黃麻山、嶺上村、鄭家塢的歷史。
張姓祖先張良和黃石公的故事
據該村村民收藏的清河張氏宗譜卷之一記載,張姓來源于河北省清河縣。
東會村張氏始祖為崇三公,是金華府義烏縣人,后傳到引三代孫光林、光維、光慶、光芳四兄弟,四兄弟擇地遷居金華府湯溪縣亭安莊東會地方居住,是為東會村張氏始祖。
在清河張氏宗譜卷之一中還有張良的記載。張良,宇子房,西漢杰出的軍事謀略家,與蕭何、韓信同被稱為漢初三杰,被封留侯,謚文成侯。是今河南禹州人。
相傳張良逃亡到下邳后,有一天在橋上漫步,遇見一位穿著道家服裝的老翁。老翁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掉到橋下,對張良說:“孺子,下橋去把我的鞋子取來!”張良是大家子弟,聽了一驚,真想給他一拳,但見此翁年已老邁,便強忍怒火,下橋為老翁取鞋,取后上橋跪進。老人伸出腳來讓張良替他穿上,一笑而去,張良感到很驚訝。老翁去了一里多又回身轉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五日之后一早在此等我。”張良覺得奇怪,跪而答應。
五日后一大早,張良來到橋上,老翁已先在。老翁大怒,對張良說:“與老人約定,為何遲到?回去吧,五日后早些來!”如約,張良在雞鳴時前前往,可老翁又先在橋上。老翁怒容滿面地斥責張良:“為甚么又遲到?五日后可要早來。”
五日后,張良在半夜就到,過了一會兒老翁才來。這次老翁高興地說:“應該如此!”于是拿出一部書,對張良道:“讀了這部書,就可以當王者之師,十年后定能成功。十三年后你來見我,我是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天亮后張良取看此書,乃是《太公兵法》,從此時常讀誦。張良后來終于輔佐劉邦成了帝業。老翁佚姓名,后人以其自稱“濟北谷城山下黃石”,所以名之為黃石公。
章姓祖先章仔鈞練夫人保全建州城
據嶺上村章氏宗譜卷之一和有關史料記載,章姓立姓自韅,韅是姜太公呂尚裔孫。春秋時襲封地鄣為齊所并,其后人遂去邑以章為姓,定居河間(今河北省河間縣)。到了晉代,兵部尚書章巖入閩,定居南安。至唐末,章巖十世孫章及由南安遷居浦城。其子章修,為福州軍事判官。章仔鈞是章修與夫人劉氏所生長子。各地章氏會(族)譜都記載“天下無二章,祖根在浦城”,認同浦城為祖地,始祖統于章仔鈞。
唐時,康州刺史章及又自南安遷到建州浦城(現福建浦城),因此章及又成了河澗章氏第一世,第三世章仔鈞(868-941年)字仲舉,號彰良,浦城人,他出生于唐末亂世。因平亂有功,乾寧三年,唐昭宗任命王潮為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為副使。次年王潮病死,王審知接任節度使,從此開始總掌福建軍政長達30年。此時的章仔鈞年及三十,已娶浦城北鄉仙陽練村富戶練氏之女練寯為妻。練氏比章仔鈞小四歲。練寯為人賢而多識,平日相夫教子,善斷是非,世稱練夫人。
王審知接掌福建政權后,實行保境安民政策,注意發展經濟、文化,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因此,蟄居浦城的章仔鈞也決定出山投奔王審知。唐末天祐年間,年近四十的章仔鈞到福州拜見王審知,并獻上戰、攻、守三策,頗受賞識。王審知乃向朝廷薦舉,授予章仔鈞檢校太傅、高州刺史、西北面行營招討制置使之職,撥給兵卒五千駐守浦城西巖山。
一次,南唐一姓盧的將領率兵來犯。章仔鈞奮起組織抗擊,同時派出兩名心腹軍校邊鎬、王建封往建州搬兵救援。南唐軍隊戰敗撤回江西,而邊、王二校因大雨阻滯,搬兵誤期一日,按軍法應處死。但在章仔鈞默許下,由練夫人出面私下將二校釋放,并給盤纏讓二人離營逃生。邊、王遂投南唐,后來成為南唐的重要將領。
后晉天福三年(941年),章仔鈞病逝。練夫人乃隨子遷居建州城(今建甌市)。此時,距王審知去世已十六年。在王審知死后這十幾年中,其子女爭權奪位,互相殘殺,將休養生息了三十年的福建又攪得動蕩不安,元氣大傷。
南唐李璟政權見福建已亂成一團,遂以查文徽為帥,任命邊鎬為招討使、王建封為先鋒橋道使,率兵攻入閩北,團團圍困建州。邊、王打聽到當年救命恩人寓居城中,于是找到練夫人居處,向她拜謝救命之恩,并給予旗幟作為標識,請她掛在自家門外,以免破城殺戮時被誤傷。練夫人慨然拒絕,說:建州城內十萬無辜百姓如果得不到保全,一家獨活有何意義?不如先自從自家開刀。兩位將領感于練夫人、章仔鈞的恩義,乃下令禁止屠城。這就是歷史上世代相傳“練夫人保全建州城”的故事。
金華章氏系崇德堂派,仁燧支系。據記載,宋南渡時福建浦城章氏始祖章及十六世孫(仁燧十三世孫)章關自永康射垜(今永康石柱鎮謝垜村)出贅金華何氏,章關遂為金華崇德堂始祖。嶺上鄉嶺上村章氏為仁燧之后。始祖于清初因經商愛此地山清水秀而定居在嶺上。
鮑氏祖先鮑水不畏權勢敢于執法
據嶺上黃麻山鮑氏家譜記載,黃麻山鮑氏是鮑叔牙的后代。史上還有“二鮑糾慝”的記載,東漢時,漢光武帝的叔父,也就是被封為趙王的劉良,替中郎將束歙送喪歸來,在進入城門時,他的車與右郎將張邯的車相遇。因門道狹窄,兩輛車不能相錯而過。劉良見張邯的車擋了自己的去路,就喝斥張邯倒車,并把門侯岑尊召來,對他大聲責罵,并要他跪在他的馬頭前面叩頭認罪。
司隸校尉鮑水得知此事,十分氣憤,就上章彈劾劉良,說:“趙王劉良是諸侯藩臣,蒙皇帝鴻恩,入都待候,自應曉得門侯岑尊是國家的官員,不能隨意侮辱。然而他竟無視國法,肆意侵辱岑尊,犯了‘大不敬’罪,應嚴厲懲處。”鮑永此舉,使朝臣莫不戒慎。后來,鮑永又把性格耿直、不避強暴的鮑恢提為都管從事。
光武帝向身邊的人說:“貴戚且宜斂手,以避二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鮑永、鮑恢剛直不阿,執法嚴明,即使貴戚也敢于觸犯,所以貴戚們應當趕緊收斂自己的違法亂紀活動,避免碰上這兩個人而吃苦頭。
后來人們將這句話概括為“二鮑糾慝”,用來詠頌執法者不畏權勢不畏權勢,敢于執法。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