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崇尚儒學,必讀四書五經,朝廷優選人才,從而委以重任,治國理政。人才又需入泮進仕,為官晉階、造極龍門,科舉考試制度便應運而生。常言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十年寒窗苦讀書。”讀書考試是隋唐以后歷朝歷代寒門學子的大凡出路,門生經過十年苦讀奮博,有朝一日一旦進士及第,那可就一步登天,跳躍龍門,山川變色,天地皆寬,其身價就無比拔高了,有說“進士初擢第,頭上七尺光”。又說中了進士后便是“袍似爛銀文似錦,相將白日上青天”,那真是平步青云一步登天。
當然,古時候的科考制度也是復雜和嚴厲的,一介書生想要考取功名,若非苦讀精研,功底加深,想要大事有成那也是極其不易的,學子門生很多的是屢屢赴考,屢屢名落,甚至白發滿頭也未能成功的也是不少。范進中舉尚且如此,韓愈舉考屢試屢敗也足不為奇。舊社會蕓蕓眾生,對于一般百姓子弟來說,即便是讀個書,識幾個字也都是不容易的,凡夫俗子要想由童生初試,到鄉試,直至會試殿試,步步高升出人頭地,談何容易,無論哪一關,都是數十選一,百里挑一的事,難上難。
然而古婺乃有“江南小鄒魯”之稱,而白沙地方亦屬“小鄒魯之一嫡派”,故此,自唐宋以來,白沙地方地域不大,然先后還是出了不少的人才精英,各類庠生、貢生,秀才、舉人比比皆是。更有的赴京科考,會試殿試幸喜成功,摘得頭冠,進士及第。筆者查了許多相關資料,把本土地方各朝各代擢取進士第的人士名姓及相關年代明示如后,略以大概,如有遺漏,在所難免,還望體會諒解。
白沙溪口滕氏家族:
滕珦,唐建中元年(780)進士;
滕遂,唐貞元21年,明經及第(類進士及第);
滕邈,唐元和八年(813)進士;
滕邁,唐元和十年(815)進士;
滕白,五代·晉開運三年(946)進士;
(之后滕氏后人尚有多人得中進士,但居地難考,故不列。)
白沙下楊楊氏家族:
楊通,宋崇寧五年(1106)進士;
楊惇,宋大觀三年(1109)進士;
楊節之,宋嘉定十六年(1223)進士;
楊夢午,宋咸淳十年(1274)進士。
白沙雙牌楊家塔楊氏:
楊克忠,宋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
楊總,宋慶元三年(1196)進士。
白沙石門倪氏家族:
倪允才,宋紹興二十四年(1157)進士;
倪瑀,宋紹熙元年(1190)進士;
倪公度,宋淳祐年間進士;
倪公餗,宋嘉定年間進士;
倪普,宋淳祐庚戌年(1250)進士,殿試第三名,擢探花。
倪澄,宋淳祐丙辰年(1256)進士;
倪詠,元泰定二年(1325)進士;
倪懋祚,清康熙庚戌年(1670)進士。
白沙酤坊(古方)楊氏、杜氏家族:
楊榮,明建文元年(1399)鄉試第一名,擢解元。次年(1400)會試得第三,殿試中二甲第二,總第五;
杜子是,宋德祐年間進士;
杜潛,宋咸淳年間進士;
杜良林,宋德祐年間進士;
杜夢炎,宋德祐年間進士;
杜鑒,元大德年間進士;
杜瀾,天至順年間進士。
長山朱氏家族:
朱大典,明萬歷四十四年進士,晚年任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兼魯王監國(相職)。
世上凡夫在古時要想晉階,多由科考入仕為徑,但進士名額十分有限,人數多的年份,如明清時期,全國不過數十至上百,而名額少時,如隋唐時期,只有三五十人,正如唐元和年間與白沙滕邁、滕邈同時的寒門學子、一個叫周匡物的人在得中進士后,情不自禁地吟唱起來“元和天子丙申年,三十三人同得仙”,從詩文中便可得知當年參加科考有上千人,最后得中的僅為33人,可見,中考入仕何其難也。不過,數千年來,入仕為官的也并非是科考一條道。除上述擢取進士之外,白沙地方還有不少因人才舉薦、蔭選世襲或中舉入貢等途徑入仕為官的,如石門倪火越,明初就因府舉人才,官至潮州府同知,下楊楊浩,宋時也為貢生出身,官任兩浙轉運使,還有古方朱寧,也是因才顯而薦授河間知府等要職,而同村朱勝,也不過是舉人出身,但憑其才先后勝任武昌、蘇州知府,后又升江西布政使。明時,杜彥達卻是由草入侍,因醫術精湛,皇選入宮,特授太醫院御醫之職,并授天章,賜以宮室。石門倪夢申,明萬歷年也是以舉人身份入侍為光祿寺署丞,因功皇賜宅匾,并建坊于家鄉金華西市街。此例不少,不便一一枚舉。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