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電視劇《瑯琊榜》真是掀起了全民追劇的熱潮,而在詩畫婺城,也真實存在著一個名叫瑯琊的地方,清靜優美。
瑯琊鎮位于金華市西南部,東接白龍橋鎮,南通沙畈鄉、沙畈水庫,西至湯溪,北連蔣堂,距市區18公里,市民可乘坐505路公交車前往,樼疰偸且粋氣候宜人,農副產品豐富的鄉鎮,也是國家環境保護部公布的“國家級生態鄉鎮”。
瑯琊鎮其建制史可追溯至東漢時期,歷史悠久的瑯琊古鎮,沉淀了不少金華老祖宗的文明,擁有數量眾多,特色鮮明的歷史文化資源。依托瑯峰山—白沙堰自然山水風光、金蘭水庫自然風光以及鐵店古窯群、滕氏宗祠、白沙古廟、石巖寺洞天、瑯琊徐古村落等人文資源,瑯琊鎮積極發展農家樂等鄉村休閑旅游,豐富生態文明。
暢游白沙溪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的金華,河道星羅棋布,總長何止千里。500多萬人口的金華,四分之一人的飲用水卻仰仗一條不足70公里長的河流——白沙溪。
白沙溪曾名白龍溪,因其形似一條長龍伏臥于高山深谷。短短68.3公里的河流,大部分與白門線并行纏綿,起伏偎依于南山腳下。南山山林茂密,峰巒秀麗,白沙溪水道因山谷時而開闊時而緊致,細窄處碧水深潭,寬闊處鷺舞沙洲,美不勝收。
有道是長藤結瓜,白沙溪兩岸逐水而居的村莊有30多處。建國后修建的沙畈水庫和金蘭水庫更像兩顆明珠嵌于溪流,形成一個串字,串起山里山外,串起古今。溯河流而上,細細聆聽,這條短短的河流,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精神氣韻發出綿綿不絕的雷響。
白沙溪是一條有著厚重歷史文化積淀的灌溉惠民之溪,2000年前,東漢大將軍盧文臺親率子民筑成白沙溪三十六堰,成為造福一方的著名水利工程。如今,古老的白沙堰成為后人緬懷古人功績的紀念碑。
近年來,隨著“五水共治”的不斷深入,瑯琊鎮實施了白沙溪防洪堤壩工程與白沙溪瑯琊段溪岸景觀建設工程,工程規模為綜合治理河長2.0公里,加固堤防2.88公里,新建堰壩1座,設計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同時增設了紅色記憶、婺窯遺風、文臺生輝等文化景觀。如今的白沙溪,順河流而下,看不盡兩岸風光旖旎;溯河流而上,聽得見兩千年來清晰的馬蹄聲聲。
登高瑯峰山
瑯峰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0.58平方公里。前臨白沙溪,后座瑯峰山,素以巖山俊秀、清溪逐流而著稱。白沙溪旁屹立著筆豎巖山。巨巖峭壁間鑲嵌著數百個奇形怪洞。高大的雙扇門凌空筆豎,仰觀令人驚嘆。
瑯峰山上,白沙老爺手掌印形象逼真,伏虎巖虎虎生風,福音洞回聲綜繞,神童洞深藏奇巖怪石之中。建于懸崖峭壁間的白沙古廟、觀音閣、真武大帝廟、樂壽亭等,更為奇巖增添異彩。
瑯峰山不僅風景秀麗,也是浙西南革命根據地之一,粟裕、劉英等領導的部隊曾在這里戰斗過。解放前夕是我黨領導下的游擊隊革命活動地區,樂迳巾斏嫌袀“勝利亭”,也是個六角亭。亭旁有塊“抗日戰壕”的石碑。瑯峰山下還有“抗日陣亡戰士紀念碑”,亭北有當年抗擊日寇留下的戰壕遺址,仿佛將我們帶回那戰火紛飛的歲月。
走進瑯琊,遠離塵世的喧囂,靜賞田園之美,探尋古風、奇山秀水、文化遺存、農耕漁獵、村茂民豐。清澈見底的白沙溪水宛如羅帶蜿蜒于蒼翠雄奇的群山之間,溪邊群山聳立,千姿百態,造型各異。村落屋宇掩映在綠樹叢中,時隱時現。數十里可見田園山水緊緊相連,人間美景目不暇接。真是個“水若漓江,山若武夷”,韻味淡雅恬靜,人行其中恍如夢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