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立春時節,浙江省委、省政府在三年“五水共治”的浩大工程之后,站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節點,面對百姓“水更清”的愿景,再一次對治水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至2017年底,全面剿滅劣V類水,比原定時間提前3年、更高水平地實現水環境改善目標。這是對“決不把污泥濁水帶入全面小康”莊嚴承諾的切實履行,也是對浙江人民不斷改善人居環境殷切期盼的鄭重回應。
婺城區委區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并在第一時間做出了響應落實。2017年,婺城區按照省市有關剿劣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在2016年“清三河”達標基礎上,深入推進剿滅劣V類水工作,使全區河流水質狀況不斷改善,全面實現了既定工作目標。其中,全面完成了297個劣V類水體的整治工作,婺城區金華江沈村出境斷面穩定在Ⅲ類水質。全區45條河流,60個鄉鎮(街道)交接斷面,Ⅰ-Ⅲ類水質斷面共56個,占93.33%。2015、2016、2017年Ⅲ類以上水質斷面分別占比51.7%、86.67%、93.33%,實現了逐年提升的治理目標。近日,記者從婺城區“五水共治”辦了解到,9月底,市治水辦對婺城區剿滅劣V類水工作進行了復核驗收。根據驗收結果反饋,婺城區符合剿劣工作驗收條件。這表明,婺城區完成2017年剿滅劣V類水工作任務。在此,讓我們來回顧下這一年中全體婺城治水人的鐵軍擔當和全民參與治水的剿劣熱潮。
1全員上陣共剿劣
任何一項工作,只有參與的人齊心合力、團結協作,才能盡快實現預定目標,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婺城區在剿劣工作開展之初,在全區范圍內進行了全面動員,形成了上下同欲、齊抓共推的強大合力。
在省市部署剿劣工作后,婺城區委常委會立即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全區剿滅劣V類水工作。4月7日,召集區、鄉、村三級近八百名干部、河長召開全區剿滅劣V類水工作推進會;5月26日,在竹馬鄉召開了全區剿滅劣V類水暨治危拆違工作現場推進會。制定了剿滅劣V類水實施方案,并以河長制為抓手,明確了污水處理截污納管、入河排污口整治規范、工業污染整治提升、農村“雙治”改造提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升、河道清淤、生態配水與修復、智慧治水保障等“八大工程”的主要任務、責任單位和時間節點。
同時,區、鄉、村三級干部層層簽訂了剿滅劣V類水工作目標責任書;區人大常委會、區政協、區機關各部門單位也都結合各自工作職能,積極主動參與到剿劣工作中;作為剿劣工作責任主體的鄉鎮街道把治水作考場,剿劣作賽場,快速推進剿劣工作。全區上下剿劣工作氛圍如火如荼。
2各項工作齊開花
2017年剿滅劣V類水工作開展以來,婺城區發動區相關部門和各鄉鎮街道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5輪“地毯式”排查,摸排出劣Ⅴ類小微水體86個,備案劣Ⅴ類小微水體211個。根據摸排情況,各鄉鎮(街道)編制了“一水一策”剿滅劣V類水實施方案,沒有劣V類水體的鄉鎮(街道)則制定了水質提升總體方案,并且嚴格按照時間節點要求,實行掛圖作戰、銷號管理。
除小微水體排查整治工作外,全區有關治水剿劣的各項工作也都紛紛開花結果。截至目前,完成了畜禽養殖場專項整治行動,共關停拆除養殖場1266家,處置生豬13萬頭,奶牛3000多頭,家禽46萬羽,并且通過改善設施設備,規范制度建設,進一步對9家養殖場進行了整改,建成了“零排放”、“花園式”的美麗生態牧場。完成清淤171萬方;建立生態洗滌臺、洗衣房14個;完成河道綜合整治33.46公里;增殖放流水生生物450萬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移交第三方運維單位327個村(居),移交率達100%;完成污水管網建設6.933公里,完成率85.8%;2017年計劃改造168處雨污錯接點全部改造完成。
3科學剿劣謀實效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剿劣工作第一助推力。2017年,婺城區在剿劣工作中充分利用科技力量,推出了多種富有創意又頗具成效的科學方法,如,“科學剿劣八法”、“生態修復法”、生態洗衣房、二維碼治水等等。
“現在在池塘邊洗衣服,大部分污水可以往里面流,這樣既不會污染了池塘,對于我們來說也是很方便的,鄉干部的這個點子還真是挺有用。”竹馬鄉東宅村一位在池塘邊洗滌臺上洗衣服的婦女這樣說到。考慮到村民以往的生活習慣,和治理池塘水體的需要,竹馬鄉創新性地推出了新的池塘洗滌污水截流模式,就是在池塘邊修建一塊洗滌臺。其原理就是將洗滌臺石板進行適當傾斜,讓洗滌污水順著污水溝渠納入農村生活污水管網,這樣即從源頭上破解了長期以來的洗滌用水污染難題,又讓村民享受了池塘的便利。
今年剿劣的重點之一就是小微水體的治理,而池塘就是其中一種。通常,池塘是一個封閉的水環境,缺乏外部活水,容易引發水體污染,而引水工程又成本高昂。對此,婺城區先行在竹馬鄉進行試點,通過建造太陽能水泵,即利用太陽能發電從地下引水,變死水為活水,同時還在水面小范圍的種植水葫蘆等水生植物,吸收水中污物,復原水體生態,這樣既解決了破路埋管引水成本高昂的問題,又降低了治水成本,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4設立“四長”強保障
“河長制”是浙江“五水共治”工作乃至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關鍵詞。完善“河長制”,充分發揮河長作用,在剿劣工作中至關重要。對此,婺城區2017年在“河長制”上下足了功夫。首先是完善河長、庫長、塘長、溝渠長責任制,確保每條溪、每個水庫、每個池塘都有責任人,做到定人、定崗、定責。另外,又在全區范圍內設置了總河長2名,區級河長17名,鄉鎮級河長31名,村級河長200名,實現了所有水體全覆蓋。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及時了解全區治水動態,婺城區還建立了區、鄉鎮、村三級治水工作微信群,哪一級河長在巡河中發現問題,就立即將照片和文字描述發送至工作群。同時,婺城區還通過推廣河長制app,構建了河長管理、巡河、考核、問題督導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治水平臺,加強了河長定期巡河的監督檢查,提高了河長制信息化管理水平。
除了充分發揮全區在職黨員干部的崗位職能,婺城區今年以來還積極探索了鄉賢參與治水的模式,鄉賢既包括本地的老黨員、老干部、道德模范、和“返鄉走親”各行各業的精英、社會工作者、教育科研人員等。借助這些鄉賢希望反哺家鄉的熱情,在全區探索鄉賢擔任名譽河長的做法,來助力“五水共治”等工作。截至目前,共收到鄉賢意見建議80余人次,其中18條可行性建議被采納。如“雙龍計劃”創業項目領隊王新博士,憑借多年的技術研發經驗,為通園溪等河道劣Ⅴ類水質進行生態修復和水體景觀設計,不僅臭味減輕了,水變清了,而且河道也美了。
5督考并重促落實
今年剿劣工作成績的取得,是各部門單位齊抓共治的成果,同時,強化督查考核、嚴格執法檢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年,婺城區委區政府派出了由83位區機關干部、77名“二代表、一委員”組成的7個督導組對剿滅劣V類水等重點工作進行了督導檢查,并把督查結果每月進行匯報,確保了剿劣各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帶頭落實責任、帶頭整治環境、帶頭垃圾分類、帶頭治水護水、帶頭‘三改一拆’、帶頭志愿服務、帶頭依法辦事、帶頭做好宣傳”以及拿出X 個實打實的硬招。這就是今年婺城區先行在蔣堂鎮各村施行繼而又全區推廣的“8+X”村干部考核法。該考核法旨在把“五水共治”工作推進成效作為村干部競選履職的量化考核指標,從而推動治水工作落細落實。該考核法要求,各村干部必須把治水實效亮出來,否則一律進行“回爐教育”。推行第一天,蔣堂鎮所有村干部冒雨集體開展“村村先鋒行”行動,一天內完成清理溝渠近3 公里,清運淤泥近8 噸。
在做好日常監管考核的同時,執法檢查的鐵拳也絕不留情。今年,婺城區開展了環境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鐵拳1號”、“鐵拳2號”等專項執法檢查,對轄區內重污染行業、重點企業以及“低小散”企業進行了重點執法檢查。并多次開展多部門聯合執法,對違法排污、超標排放等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共立案查處環境違法企業36家,使遵守環保法律,維護健康生態成為各企業商家自覺履行的準則和義務。
當陽光透過晨曦,奔流不息的婺江水,記錄著婺城“五水共治”的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回顧2017年,婺城區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和要求,剿滅劣V類水工作取得了扎實的成果,向社會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為百姓謀求了實實在在的守護。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治水剿劣永遠在路上。婺城區治水辦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婺城區將繼續把“五水共治”工作向縱深推進,建立要素保障、環境整治、工作推進等長效機制,為建設讓人記得住、群眾引以為豪的美麗婺城貢獻力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