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交匯,現山川奇景
上陽古村落處于東經119°19′,北緯28°51′,海拔287至319米,隸屬婺城區塔石鄉,轄上陽、金臺圩、西壟塢、西高坪4個自然村,南鄰麗水遂昌,西接衢州龍游,地處金、麗、衢三市交界處。
從金華市區到上陽村有兩條道路。一是從西面取道塔石鄉,直抵上陽村,山路較陡峭。二是取道龍游湖鎮,抵達上陽村,道路較平坦,路程約74公里。
上陽村位于山巒波峰處,地勢奇峻,顯現出獨特的山川風貌。村落東西坐向,西側是湖源線,為一條水泥路。路的西面是社陽溪,村落四面環山,多為平緩土丘,有如游龍蔓蔓出帳。
山上的泉水由水渠匯入社陽溪,水渠沿街而走,社陽溪自南向北沿古村西側緩緩而過,清澈見底,形成別有韻味的水街。
村東側有兩座小山,靠南的一座山叫“東山背”,靠北的一座山叫“園椅上”,兩山間距近百米,形狀、大小皆相仿,兩山之間一條路,形似扁擔。傳說是神仙挑了一擔泥土路過此地,扁擔斷了,泥土倒在這里,就有了這兩座小山。兩小山林木繁盛,日出時,陽光照射,金光閃閃,仿佛兩只“金絲燈籠”,因此得名。
另有一山名“蜂桶下”,山頂有個巖石洞,地形險惡,牛能上不能下,凡放牛到那里,牛就回不來。這洞便被稱作“迷牛洞”。
穿過“迷牛洞”,即遇一小坑,一邊是泥土山,另一邊是高達上百米、形似刀切的巖石,小坑疑似天雷打成,故名“天雷坑”。“天雷坑”的山腳下有一大瀑布,最大高度約25米,3股水流相間匯入巖石流水潭,上面還有一個約30米高的瀑布,但水流小,是村民們夏季避暑好去處。
上陽村有山林面積8812畝,耕地面積710畝,多為梯田,因山勢陡峭,遠望似一面面土壘的墻。坊間有傳言,這些梯田都是從前一對曹姓兄弟的杰作。兄弟倆二人多高,力大如牛,一頓要吃下12斤麥饃,要坐尋常之兩倍大的椅子,都練得一手精湛的木工手藝。平日里,兄弟倆得了閑便幫著村人開山壘田,遇上田埂坍塌,兄弟倆一個扶門板,一個做修補,一張一弛,合作無間。
傾斜的坡面上生長著一棵斜形的楓樹。楓樹所在的山嶺叫羊龍嶺。傳說古書上有載“上十八,下十八,中中央央老鼠歸牛角”,當年劉伯溫路過這里埋下過銀子,留給子孫這段尋寶的暗語。多少人曾來到這里,掘地三尺,卻終無所獲。
廿余姓氏,成古村史話
上陽村項氏是西楚霸王項羽(公元前232年至公元前202年)的后裔,現已繁衍至項羽第82代孫。然而,相關史料載,上陽有項氏群居,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自元代起,羊姓便在村“大殿”區域后面一帶起家,人丁發展后建了“大殿”(現已拆另建),后來分住在現上陽村麻埔自然村,北面叫“金堂基”的地方,建了座大殿叫“金殿”,現已荒廢。
到了明代,徐姓由蘭溪游埠沙塘村遷移至上陽村西家坪(又名西高坪)。徐姓家的狗經常在現在上陽自然村這塊荒地里徘徊,不肯回家。徐姓因人口繁衍,便隨之遷移到上陽自然村,徐姓人口發展很快,后來也建起“敦睦堂”(現已改建大會堂)、“馀慶堂”(照廳,有五重門,現留有遺址)和“靜凡寺”(現已拆建)。
直至清代乾隆末年,項氏方從蘭溪游埠鎮東山項村遷至上陽村。傳說項氏始祖精通藥理,上陽項氏一世祖項百恒當年行醫采藥至上陽,見此地依山傍水,風景秀麗,認定是塊風水寶地,便在此成家立業。果不其然,人口繁衍比徐姓更盛。建起了“有恒堂”和“存義堂”。自百恒公至今,項氏已傳承至第11代,人口占上陽村的大部分。
數百年間,另有20多個姓氏陸續入住上陽村,大姓就有西高坪自然村的喻姓、金臺圩自然村的樓姓、西龍塢的盛姓、麻埔自然村的蘇姓等。
朝代更迭中,這片土地上鬧過流寇,出過猛將,有過達官,來過名士。就近即有太平天國起義大將徐三九,效力于左軍主將李世賢麾下,率兵馬攻下湯溪縣城;清末光緒年間項氏第四世項師賢赴錢塘任“布政史理問”;粟裕將軍于1934年至1937年三次到上陽村打土豪,開倉濟貧分田地……
豐饒物產,聚山貨集市
上陽村氣候條件優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溫適中,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干濕季明顯,年平均氣溫17.5℃。山中多石礫腐殖土,植被層疊,物產豐饒。豐饒的物產填充起上陽人殷實的日子。
春山日暖,林間云霧繚繞,野茶樹吃足了滿光,發出了新芽。上陽人趕在及時雨降臨之前,相攜采之,于陰涼處晾曬半日,再以傳統工藝炒成。取幾葉到壺中,或煎或煮,茶湯醇厚,唇齒留香。一季的春茶囤著可以從春喝到夏。
春雷陣陣,雨后生鮮筍,上陽人尋了挖回家,煮湯、小炒皆宜。鮮筍吃不完,村人將之蒸煮、晾曬,制成筍干,到了冬日里以排骨燉湯,就是一道極品佳肴,足以待客。
稻香橘黃,上陽人便收了番薯,磨粉,濾去浮粉,拉成綿軟細長、晶瑩剔透的紅薯粉絲,下鍋久煮不爛,清香可口,抑或涼拌、炒豆芽、燒湯、下火鍋,都是百吃不厭的美味,更有補脾益胃、潤肺滑腸的功效。
剛進入臘月,上陽人就將大米、糯米以7:3的比例用水浸泡一個月,后晾干磨成米粉,和進紅糖,上籠蒸,再用芝麻糖包餡,一個個紅褐色的團子在各色模子里印出顆顆漂亮的圓形年馃。除夕夜,一家人圍坐,一起享用年馃,軟糯香甜的年馃寓意來年甜甜美美、團團圓圓;大人總要打發小孩子將年馃分贈各家,送去新年祝福。
然而,讓上陽人最津津樂道的還是家家戶戶的那一缸“好菜”。上陽人有世傳的好手藝,鮮嫩的黃瓜、刀豆、豇豆等,都能下缸腌制,修成正果。胃口不佳,唯有這小菜最是下飯。從上陽走出去的游子,最想念的也是家中這咸鮮小辣、微酸爽口的味道,每逢回鄉,都要帶走一些。
這份紅火不僅在上陽,當地有個順口溜:“上陽,源頭的屋;山坑,嶺邊的谷;井下,吳村的杉樹毛竹。”因此,山里人家多的是富余的山貨,卻又窘于山高路遠,采購不便。上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發展起“邊界貿易”,仿佛金麗衢一帶的“絲綢之路”。
上陽自元代以來均為金華府所轄。明成化八年(1472年),析遂昌、金華、蘭溪、龍游縣部分地,置湯溪縣。上陽是塔石到龍游的必經之地,亦歸湯溪縣管轄。新中國成立后,歸屬金華縣管轄。古往今來,南來北往的商旅必經此地。
絡繹不絕的人流帶來繁榮的經濟,推動上陽本土文化的繁盛。上陽人建起“帶水環流”的300米長“Z”字形古街,20多棟婺派建筑訴說著嚴謹的宗族自治,曾經的名士風流……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