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婺城鄉鎮的環境面貌正在一點點改變。“體旅之鄉”“世外桃源”……一個個魅力小城鎮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背后,有一群人的付出功不可沒。他們為了能夠讓小城鎮整治有切實變化,堅守在整治一線。這幾天,本報記者就采訪了兩位女干部,她們可以說是小城鎮整治工作中的“鐵娘子”,現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她們與小城鎮整治的故事。
浙江在線記者何夢蝶、通訊員陳磊、潘晨晨
楊素娟:帶病堅持美家園
去年9月,莘畈鄉通過了省里的考核驗收,考核組對莘畈的整治成果給予了高度肯定,并授予莘畈省級小城鎮整治樣板鄉鎮的稱號。這離不開莘畈鄉干部、群眾的努力,特別是莘畈鄉黨委副書記楊素娟。在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過程,她一直以飽滿的熱情,奔走在整治最前線。
小城鎮整治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談及小城鎮整治,楊素娟表示:“作為小城鎮整治的分管領導,我是從一開始設計團隊進來以后,進行了全程跟蹤,因為小城鎮整治要有自己的亮點和特色,所以從整個設計理念到單棟房子的設計、景觀節點的設計,在書記的帶領下,我們都和設計方進行了細致溝通,并進村入戶,跟村干部多次進行座談,了解和挖掘我們整個莘畈鄉的一些文化,把這些文化結合到我們設計理念當中去。”
當然,確定了整治主題,楊素娟也是一名“實干”干部。整治中的一天下午,楊素娟隨手拿起放在辦公桌邊上的斗笠,來到辦公樓一樓值班室,招呼她的小組成員,“來,大剪刀準備一把,鋤頭準備一把,我們去‘掃街’......”大伙很快把工具備齊,雖然頭頂的太陽還是那么毒辣,熱浪也是撲面而來,大家沒有一絲猶豫地走出大廳來到幸福街上,準備新一輪巡查整治。楊素娟讓大家帶上手套,人手一把工具,沿著幸福街,挨家挨戶地查看起來,“這蓬草有點雜,這邊都是韭菜,”說完楊素娟用剪刀把草撥開,熟練地齊根剪掉;“這個窨井蓋下面有煙頭落葉等雜物,容易堵塞管道”“這片滿天星長勢不太好,估計是澆水不夠,回頭叫村民勤澆水”楊素娟一邊走一邊查、一邊整一邊記,哪怕一個細節都不放過,積極將各處整治到位。
以上畫面只是楊素娟日常工作中的一個,正是因為不怕苦、親自干的工作作風,楊素娟在鄉里也贏得了好口碑。“你別看楊副書記這么能干,其實來到鄉里才一年多,雖然時間不長,已經練成了一個‘多面手’,與當地的干部和鄉親們打成了一片,無論是鄉里的干部,還是村上的鄉親們,都非常熟悉這名從街道里調來的干部,不少村民和她發生了工作上的‘碰撞’......”有村民說,“剛剛幫忙整治的老方就是其中的一員。現在看到老方工作標準高,熱心助人,對我們的工作很支持,在幾個月前可不是這樣。當時他家的危舊房拆除時,楊書記帶著我們登門了很多次,講政策講危害,可是人家不為所動,還召集家人與我們對峙,楊書記始終把群眾放在第一位,反復打出感情牌,發揮‘四破皮’精神,硬著頭皮、厚著臉皮、磨破腳皮、說破嘴皮,一次次上門做工作,該給人家的待遇一點折扣不打,在他家的房前屋后依然做了很多整治工作,美化了老方家的環境,逐漸打破了老方的心防,得到了老方的理解,現在他可是小城鎮建設的‘忠實粉絲’了,需要幫忙是隨叫隨到。”
去年是莘畈鄉小城鎮整治的高潮階段。其實,很多同事都知道,七月份的時候,楊素娟曾一度帶病堅持工作。但是,在小城鎮項目建設現場、地質災害點住戶轉移、七一慰問困難黨員,大家依然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汛期來臨前,地質災害點有很大的安全隱患,考慮到老胡夫妻倆年事較高,她親自上陣幫他們收拾東西、攙扶老人離開,連夜順利完成轉移。直到后來腹痛難忍,楊素娟才接受手術,但是不等住院完全恢復,又毅然提早出院,第二天就投入到緊張的籌備工作當中。
通過小城鎮綜合環境整治,楊素娟告訴記者,莘畈鄉最大的變化是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是鎮容鎮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正做到了顯山露水,給老百姓有一個很好的休閑娛樂的空間;第二個方面,就是村里老百姓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一開始不理解、不支持,到理解,到現在自覺地來維護小城鎮整治所帶來的成果,他們自己也認為小城鎮整治為他們帶來了幸福。
正是因為每一位參與小城鎮建設的工作人員都像楊素娟一樣高度負責、勁頭十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莘畈鄉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各項工作才能高標準推進,收獲了豐碩成果,讓群眾的幸福感不斷提高。
沈春燕:親力親為促整治
悠悠碧水,倒影著塔石的美麗景色。適逢周末,塔石鄉的古色老街讓游客流連忘返。塔石鄉經過一年多的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除了美食,塔石鄉的美景也同樣變得誘人起來。
塔石鄉美麗蝶變的背后,有一個人發揮著重要作用,她就是塔石鄉的鄉長沈春燕。作為塔石鄉鄉長,沈春燕也參與了塔石鄉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工作構思、雛形設計、項目實施、環境整治,將“世外桃源、夢想塔石”這個理念抽絲剝繭、化繁為簡,扣出強音。在她和廣大鄉、村干部、黨員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塔石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了金華市小城鎮綜合整治工作的樣板。
沈春燕告訴記者,民國時塔石又稱“桃源鄉”,至今集鎮還保有部分舊貌,婺派明清古居有22幢,均集中在老街兩側,周邊竹林溪流環繞、山水交融,獨具特色。因此,塔石鄉的整治定位非常明確,同時整治從“提面貌、優民生”等問題逐項切入,共實施項目25個,投入資金1800多萬元。
以前的塔石入鄉口是一片荒山,現在新的入鄉口塔石融入了“塔石”鄉音“搭石”的說法,將梯田重疊與田園風光交錯,與紅豆杉、水杉呼應,呈現人文、地物風貌。作為一名小城鎮建設藍圖的描繪者、項目的決策者、工程的監督者、整治的推動者。沈春燕從設計團隊進來以后,全程參與,在規劃中注重愿景和現實的融合、特點和亮點的融合、生態和產業的融合。對入鄉口設計理念、桃源老街修復、楓溪路立面定位,她和設計方進行了細致的溝通,并多次召開鄉村兩級干部會、召集“兩代表一委員”及村民代表充分聽取意見。不僅如此,通過查閱塔石文脈資料,沈春燕和其他主要領導最終敲定要突出“山水、梯田、老街、古道”等元素。
塔石鄉是山區鄉鎮,民風淳樸,呈現“村莊交織、田地插花、街巷盤繞、房院錯落、線桿絞纏”的特點,老百姓大多住在50~60年代的土木結構老房,過著農耕生活。沈春燕介紹道:“燒土灶、澆土肥、養家禽是生活現狀,柴火亂堆、尿桶亂放、雞鴨亂跑、旱廁共用、洗碗水亂流是當時整治中大難題,這些問題源于百姓生活習慣,要改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一些人家柴火堆今天整了明天又亂了,雞鴨今天圈養了明天又跑出來了,許多百姓認為整治要求過高,對工作出現不厭煩情緒。為此,許多百姓跑到辦公室提意見、提要求,我們耐心、細致地說明想法、原因,面對不理解情緒面對謾罵不退縮、不畏難,‘風里、雨里,日里夜里,我等你’,大家一路一策、一戶一策,克服‘陰雨天氣多、農戶思想多’的困難,堅決打贏這場整治攻堅戰。”
現在,當地村民、游客們對塔石鄉整治后的美景是贊不絕口。村民袁路有是塔石鄉內楓溪驛站的老板,對于小城鎮整治后帶來的變化,他有很多的感受:“沈鄉長在小城鎮整治工作中很有自己的想法,整治之后給我們當地的老百姓帶來了很多好處。塔石山好水好,現在整體環境提升以后,更多的游客來玩,也增加了大家的收入,小城鎮整治的的確確是一件民生好事。”
小城鎮綜合整治激發了干勁、蝶變了風景、變革了生活、驅動了發展。對于鞏固成果,深化推進小城鎮后續整治,下一步,塔石鄉將繼續完善長效管理制度,嚴防“六亂”現象反彈,深入整合資源,挖掘生態人文特色,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努力書寫創建和美鄉鎮、實現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