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之所以能成為世外桃源,是因為它建村形制隱秘,讓漁人歸尋不復得路,劉子鍵遍尋未果,以致后人無問津者。
村落建制通常隱藏著一個族群的發跡故事。伴隨人丁繁衍,一個小家族發展成一個村落,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宗族自治體系。在婺城區,就不乏典型代表。
浙江在線記者張苑
一圈寨墻護住一方安寧
在婺城南山之巔,在一圈高高的寨墻的保護之下,一座古村靜默地繁榮了數百年。
上陽古村嵌于山巒波峰處,四面環山,多為平緩土丘,有如游龍蔓蔓出帳。加之氣候條件優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溫適中,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干濕季明顯,山中多石礫腐殖土,植被層疊,物產豐饒。春山日暖,林間云霧繚繞,野茶樹吃足了天光,發出了新芽。春雷陣陣,雨后生鮮筍,上陽人尋了挖回家,煮湯、小炒皆宜。稻香橘黃,番薯便也成熟了。另有香菇、野菜及各色野味遍布山林。豐美的山貨把上陽人的日子養得紅紅火火。
上陽人靠山吃山,總有吃不完的山貨。偶有旅人從此經過,便會買一些下山。久而久之,這里逐步成為一個山貨交易集散中心,給山風清泉里長大的上陽人增添了幾許商賈之氣。
然而,上陽古村地處金、麗、衢三市交界處。舊時從金華城到上陽村,須從西面取道塔石,直抵上陽村,山路較陡峭,交通及行政管轄多有不便。完善的自我防衛即成為日漸富有的上陽人得以安居樂業的關鍵保障。
于是,自元末明初,上陽人便開始集合人力,挖鑿護村渠,壘筑高墻,建立“迷宮式”的古建群落,至今保存相對完整。上陽村落東西坐向,西側是湖源線,路的西面是社陽溪。山上的泉水由水渠匯入社陽溪,水渠沿街而走,社陽溪自南向北沿古村西側緩緩而過,清澈見底,形成別有韻味的水街。而這條水街就是上陽人的“護村河”。護村河旁是高聳的馬頭墻。“護村河”和馬頭墻有防火功能,更是一道防御外敵入侵的堅強屏障。
整個村落只有一個寨門。高墻之內,一座座婺派古建圍出一條“Z”字形的百米長街,樓宇之間有多處“騎街樓”,樓與樓互相交錯,拼湊出樓上通達、樓下閉塞的結構,街上建有“過路亭”、“歇腳凳”。
白日里,寨門一開,這里便是迂回綿延、配套齊全的商貿街,從周遭三地趕來的采購商可沿街采買,累了可在凳上歇腳,落雨了可往過路亭去。入夜,寨門一關,各家樓下大門緊閉,整個山寨便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安穩避風港。縱有陌生人跨過護村河,越過高墻,到了村中,不管往哪個方向走,都將陷入“甕中之鱉”的困境,極難逃過村中自主武裝的追捕,
一線水路成就碼頭市井
雅畈老街坐落于金華南面,武義江邊,原是永康、武義等縣出入金華府必經之路。恰是這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造就了雅畈老街的經世繁華。
早年,永康、武義所產的農作物、木炭、木材及竹制品等,由陸路、水路經雅畈運到金華府,浙江下三府(杭、嘉、湖)的船只也在芳田埠頭、孟宅埠頭、雅畈(二村)埠頭(大橋頭)停靠。往來商賈無數,聚集了金華城、永康、武義人來此經商,貨物吞吐量越來越大。貨物裝卸需要勞力,長期的大量勞力需求解決了一部分人的穩定就業。于是,碼頭附近的田畈上,勞工們搭起了一個個茅草鋪,以求遮風避雨。因此,這里得了個“瓦畈”的稱呼。碼頭風雨,瞬息萬變,每天都有人從一貧如洗到一夜暴富,也有人從人生巔峰跌入谷底。茅草屋旁,漸漸有人發家致富,蓋起了廳堂。
自宋代起,雅畈老街上開始陸續出現大型廳堂建筑,清代時竟出現過“七十二大名廳”排行榜,三里長街留存廳堂規模之大,氣勢之磅礴至今仍令來往過客為之驚嘆,現存廳堂多為明代建筑,抬手叩開沉重的木門,里面的明朗開闊定然會帶給你不小的震撼,再看那門扉上的瓦礫雕飾,“龍頭魚尾”,經歷數百年的風霜洗禮,依舊栩栩如生,如此堅如磐石的供奉,宅主當初的許愿大抵夢想成真了。
而這“龍頭魚尾”素來都是雅畈人祈愿美好生活的圖騰。雅畈老街東西走向,呈彎曲的“龍頭魚尾”狀,從村口“青龍頭”沿村到西橋即是上街,也是老街最繁華之地段。傳說兩側商鋪林立,商鋪之間排列十分緊密,泰國祥茶店、長根染布店、洪九豆腐店、鴻清理發店、鳳根水果店、葉正新紙店、輝邦雜貨店、何同興彩坊、阿金鐵店、嚴忠考宿店、徐根木炒貨店、何復泰糕餅店、高記京貨店、葉宋良裁縫店、協昌南貨酒雜糧食店、梅志遠肉店、何云標布店、傅乾泰南貨店……各式店鋪定位明晰,配置完善,店家用自己的名字給店鋪命名,自有一番約定俗成的誠信氛圍,足見其較高的商業發展進程。
傳說南貨店至少有六家,豆腐肉丸店有三處,煎包子煎餃鋪有五、六處,餛鈍店有五家,飯店五家,餅攤十多個,饅頭小籠包子終日均有供應,下午各店學徒會頂著小蒸籠走街串巷地叫賣。
老街夜市亦是精彩紛呈的,大店點汽燈,小店點上幾盞煤油燈,茶館客棧里道情、說書引來陣陣喝彩,小鎮仿佛成了“不夜城”。至午夜,人聲漸息,新開原、恒源等數家頗具規模的南貨店里卻開始鬧騰起來,店主每日從別處買來數車的貨物,要趕在開市之前把貨物上架。
航運進出船都停泊在大橋頭。如大店寶號的貨物,都由搬運夫(俗稱“背袋頭者”)裝船。貨物載歸,靠岸停穩后,仍由搬運夫搬到店內堆放倉庫,晚上起岸。凡大店寶號的,常有五六個柜臺店員各擎一支火把,一路通明。二十多個搬運夫哼著:“嗨喲,呵喲,嗨嗨喲呵嗨喲”的號子。
沿水而居,最不缺的就是水產。各家酒店茶館門前常擺有十多只魚簍,內盛青魚、鯉魚、鰱魚、鰻魚、黃鱔、鯰魚、泥鰍、龜鱉、螃蟹等應有盡有,附近亦有菜農挑來新鮮蔬菜依次擺開,沿街叫賣,吸引顧客前來購買,日日集市,直至晌午才散去。
由碼頭上的繁華市井發展而來的古村建制,最關注的是四通八達。于是,雅畈老街由一條前街和一條后街組成,前街分上、下街。前、后街之間多小巷。一條長街里,五湖四海皆有,三教九流不缺。這樣的氛圍最能催生各路英雄。于是乎,雅畈的街頭巷尾,流傳下諸如只肯施藥的名醫、有蓋世武功的大隱士、愿收假幣的大商鋪等等故事。抗戰期間,一場大火燒盡了雅畈一條街。空悲嘆,幸有最具代表性的七家廳保存完整。
一堵院墻溢出千古書香
石門溪款款前行,不疾不徐,與千年古樟、斷臂頹垣彼此掩映,靜謐地醞出千古書香。
石門前溪與石門后溪圍出了一個前寬后窄、近似三角形的村居分布圖。與上陽的固若金湯、雅畈的繁華通達不同,婺城區長山鄉石門古村的建制自有一份莊重的儀式感。舊時,石門村口便是一排三間三進的倪氏祠堂,是全村最為恢弘的建筑。倪氏子孫遠行前須祭告先祖,歸來時,走馬的下馬,乘轎的下轎,一并遵循禮制。一排大祠堂將一個古村護在了身后。
穿過大祠堂,便是經堂,這些符號建筑的顯著占位代言了嚴格的禮制。嚴格的禮制規范著子孫的生活起居,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亦決定了族人后代的發展走向。
再往里是村人的生活起居場所。一條長街容納了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一段矮墻沿石門前溪而建,上面爬滿各色植被,植被之下,藏著磚砌的“槍眼”,張口呈梯形,易于偵查敵情,方便隱蔽,及時反攻。在距離矮墻之內三米寬的位置,一排民居廳堂與石門前溪平行而建,廳堂之間連體而建,中無街巷,外墻通常高過屋檐,屋檐與高墻之間搭出一條狹窄的走線供排雨水。
因地勢原因,石門易澇且易旱,對石門人的房屋排水系統提出了挑戰。廳前一天井,深挖數米,與水系外循環系統聯通,填上鵝卵石,再蓋上石板,既可引水養魚,亦可排濕排澇。
上陽及雅畈古建中多見飛禽走獸的雕梁畫棟,諸如富貴多子孫的門楣楹聯,石門村尚存古建中則多見蕙芷汀蘭桑竹等字樣。石門古村的書卷氣仿佛藏不住一般頻頻流泄出來。在遠離喧囂民居處,祠堂庇護之下,石門人偌大的一座“書房院”藏在綠蔭之中。這方“書房院”成就了石門倪氏倪允才、倪普等幾代子孫勤學入仕,更為后來的“北山四先生”乃至婺學奠定了基礎。何基就曾師從倪允才,終成大器,并于身后歸葬于此。
相關史料載:“南宋至元兩代,短短二百年,屢出名人學士,如三世祖倪允才,宋紹興年間高中進士,官至國子助教、太學博士。其子倪子俊乾道年間鄉試舉貢,授宣儀郎。六世倪公餗嘉定年間學成之后赴京策試,榮登金榜,授江邑丞……”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