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記者賈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本就是鄉村的主打色。如今,鄉村振興戰略為廣闊田野鋪上了濃濃綠意,描繪出了一幅可望可及的現代農村綠色畫卷。
怎樣將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怎樣讓農民捧上“綠飯碗”賺上“生態錢”?經過長時間的探索與實踐,婺城上下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發展道路。今天,就由記者為大家打開這幅有機融合了“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振興“新版圖”……
岱上高山蔬菜
都是番茄,那到底是哪兒不同呢?
轉眼已至七月中旬,岱上的番茄像變起了戲法似的,突然就長大了。藤上掛著的像極了過年時候掛著的紅燈籠,個個結實飽滿,嬌艷欲滴的模樣著實令人垂涎。岱上村的村主任告訴記者,7月到10月是岱上高山蔬菜的生長旺季,除長勢喜人外,銷量更是年年遞增,還時常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去年的這幾個月,有部分村民光高山蔬菜就收入了十幾萬元……”
那么,是什么讓岱上的高山蔬菜“走俏”競爭豐富的市場的呢?岱上村地處婺城區西南的一山腰盆地,在金華、麗水、衢州三市的交界之處,海拔600多米,背靠1200多米的“石頭王山”,距離金華市區70公里左右。地處山區,岱上村的土質較為特殊,為利用價值極高的肥沃土壤“黑壤”,除此之外,因海拔較高,高山立體氣溫差異明顯,就岱上村600米的海拔高度來說,平均氣溫要比平原低3℃左右,避免了高溫時期對不耐熱蔬菜生長發育的危害,再加上晝夜間10℃左右的溫差,十分有利于蔬菜作物的養分積累。“因為我們岱上村是高山水源地,村民都會選擇用清冽甘甜的山泉水進行澆灌。”這水、這土,這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與生態優勢,不僅養育了勤勞樸實的村民,也孕育出了品質上乘的岱上高山蔬菜。
有了品質上乘的蔬菜,如何拓寬銷路、提升銷量也成為了難題。塔石鄉境內群峰盤桓,山高路遠,為此,該鄉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拓寬銷售渠道。目前,全鄉已建立起了集產、供、銷為一體的網絡化渠道,將優質蔬菜通過各種平臺推銷到全市各蔬菜市場。村里也成立了專門的高山蔬菜合作社,對出售的蔬菜進行質量把關,還為優質的高山蔬菜注冊了商標——岱上高山蔬菜,將村中的高山蔬菜進行統一包裝銷售,走精品化路線,讓更多的人能夠享用到山里的美味,“我們希望可以通過品牌化運營,讓更多有需求的客戶認識岱上高山蔬菜,同時無污染的高山蔬菜也將帶給大家更多的健康。”
功夫不負有心人,據悉,去年一年,塔石鄉銷售高山有機蔬菜近500噸,利潤達350萬元,同比增長16.7%,菜農年均純收入增加4000多元,帶動脫貧人口150余人。作為以生態為基礎的綠色產業,塔石鄉已然把高山蔬菜產業打造成了該鄉脫貧致富、發展經濟的特色之路。
眼下,岱上高山蔬菜在市區已經擁有了五、六個直銷供貨點,采用線上預訂,直接配送的方式。接下來還打算多增加幾個直銷供貨點,線上線下齊手,做好高山蔬菜的品牌推廣,擴大影響力。與此同時,岱上村還將從高山蔬菜入手,挖掘村內傳統村落文化,結合產業特色,打造獨特農業生態旅游發展路,帶領村民富起來。“高山蔬菜的市場前景如此好,今年我們還要繼續大干一番!”一位村民信心十足地說。
沙畈香榧樹
栽下這樹的時候干果賣到了280元一斤
香榧,別名中國榧,俗稱妃子樹,為紅豆杉目、紅豆杉科、榧樹屬常綠喬木,是中國原產樹種,也是世界上稀有的經濟樹種,主要生長在海拔1400米以下的中國南方較為濕潤的地區。因其喜好溫暖多雨,黃壤、紅壤、黃褐土地區,目前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等地。近年來,這棵被譽為是古代良種選育和嫁接技術“活標本”的樹也來到了金華,在婺城區沙畈鄉的青山綠水間落地生根……
“香榧樹枝繁葉茂,形體美麗,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香榧樹材質優良,質地致密,紋理通直,硬度適中,是建筑、造船和工藝雕刻的良材。香榧假種皮含有多種芳香成分,是提取高級芳香油和浸膏的天然優質原料。最讓大家熟知的該屬香榧的果實了,就是我們過年時候吃的堅果‘香榧子’,營養豐富,具有保健、藥用價值。”近日,在沙畈鄉烏云村,記者見到了村民陳松余。作為沙畈香榧種植熱潮的“領軍人物”,目前,他的香榧種植面積已達200多畝,“我之前種的是紅豆杉,2014年下半年的時候,我在前往諸暨、紹興考察調研中發現,香榧樹的生長環境與我們這兒完全吻合,較之紅豆杉,香榧還具有更高的經濟價值。栽下這樹的那年,香榧的干果賣到了280元一斤!”
于是,2014年,陳松余便投資了50余萬元,率先從紹興引種200多株已有8年嫁接樹齡的香榧,當年掛果,次年摘果,每株產鮮果超過15公斤,得干果1-1.5公斤,利潤可觀。既能保護水資源杜絕污染,又能獲得不錯的經濟效益,先河已開,沙畈鄉多戶村民立馬積極響應,紛紛效仿種起了香榧樹。到目前為止,整個沙畈鄉的香榧種植面積已達500-600畝。“沙畈鄉是省一級自然水源保護區,保護水源地是頭等大事。為了保護好金華人民的‘大水缸’,沙畈鄉的村民們也付出了很多……”據沙畈鄉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為保護飲用水源地,2013年,沙畈鄉在兩個月內拆除了89家畜禽養殖場、21家木材鋸板廠、4家采沙廠,以后多年,沙畈鄉村民的頭等大事就成了“轉型”,“好在大家在不斷的探索中找到了保護與發展齊頭的道路,真正地捧上了生態‘綠飯碗’!”
現如今,4年過去,陳松余陸陸續續已投入了100萬元,百畝香榧樹林也小有收成。陳松余告訴記者,香榧種植具有投資多、見效慢、收益高的特點。將樹的一生比作人的一生,約摸20-30歲左右為盛年,香榧也在那時達到高產期。百年以后更為珍貴,每棵香榧帶來的收益每年至少萬元起步。“我們現在做的,都會回饋我們的子子孫孫,這一片珍貴的綠色,也將留給后人,留給沙畈,留給婺城……”陳松余動情地說。
安地云實“蛀蟲”
一條其貌不揚但身價不菲的蟲子
形狀像極了幼年時候玩的蠶寶寶,但價格卻是天壤之別。這條身價不菲的蟲子名叫做“云實蛀蟲”,在不同地區也別稱為“鳥不踏刺蟲”、“黃牛刺蟲”、“閻王刺蟲”、“斗米蟲”等等。為何會被稱作是“斗米蟲”呢?據《浙江中醫》記載,這是一種寄生于豆科植物云實樹莖及根中天牛及其近緣天牛昆蟲的幼蟲。由于寄生樹心中,一般不易被抓到,即使有幸抓到也數量極少,再加上其特殊的藥用價值,便顯得尤為稀有珍貴,因此,也有了古時候用一斗(約12.5斤)米換一條蟲的“佳話”。
“古代藥典書籍中就有記載,在我國的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民間是有云實蛀蟲的食用歷史與食用習慣的,其中,就屬我們浙江各地的應用尤為廣泛,是民眾認可度較高的發源地。”近日,在金華市森林之寶農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辦公室內,記者見到了從事這項研究近10年的葉衛邦,“我還很小的時候,我的父母就會去找來給我吃,只是說這是樣‘寶貝’,營養不良的時候吃大補。”“情緣”早定,之前,正在做農產品代購代批生意的葉衛邦在一次企業轉型中嗅到了這個商機,耗費近一年時間前往北京、上海、杭州等七個圖書館查閱上千本古籍醫書,在確認了“云實蛀蟲”背后的藥用價值與開發價值后回金,這一研究就研究了近十年。
“我以前做農產品代購代批,但比較辛苦。”回憶當時想法,葉衛邦如是說,“在那段時間的研究中,我漸漸發現,靠山吃山。我們生長在山區,雖然條件不夠優越,但我們也享受著自然饋贈的‘奇珍異寶’啊。云實蛀蟲就是其中之一。”據葉衛邦介紹,現如今,金華一帶食用的人還不是很多,但在鄰近的寧波、溫州、臺州一帶卻擁有了極其穩定的受眾群,每條蟲子的售價高時也已經飆升至100元。為了拓寬銷售渠道,2012年起,他開始通過微商、淘寶、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銷售“云實蛀蟲”,年銷售額也從起初的2萬多元增加至現在的100萬元,就在前些日子,最高日銷售額再度刷新紀錄,達到了3萬元。
葉衛邦告訴記者,他那18畝的研究基地里現已長滿了云實樹。按照一畝地種240棵云實樹的規模來算,整個基地有近5000棵云實樹。隨著市場對“云實蛀蟲”的需求量日益增長,他從山間移栽了大批云實樹,通過多年摸索,創新發明了“云實蛀蟲”的仿野生繁殖技術,產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經濟效益也相對提高了。“作為土生土長的大山里孩子,我深刻的了解到森林里‘珍寶’之多。我希望可以通過我的努力,讓我們山里的農民們也能認識到寶貝的價值,再與他們一起,共同開發我們寶貴的山區資源!”接下來,他考慮回到婺城區安地鎮,帶動庫區人民共同致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