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區農林局黨組書記、局長郭梓軍
茶產業不僅是婺城區八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更是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承擔著提供出口原料、促進就業、維護生態等眾多功能,發展茶產業在推進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作用。
一、婺城區茶產業發展現狀
婺城區現有茶園面積22710畝,名優茶區主要分布在箬陽、沙畈、塔石、莘畈等西南山區,機采茶區主要分布在長山、瑯琊、白龍橋等西南黃土丘陵地帶。
全區茶樹品種以小葉類地方群體種為主,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逐步引進了鳩坑、福鼎、龍井43、中茶108等良種,同時大力推廣機械化采茶,有效提高茶葉質量,增加茶農收入。至今為止,婺城區良種面積已達40%,機采茶園占比60%左右。全區主產綠茶,名優茶以龍井、毛峰為主,機采茶園主產珠茶,近年來逐漸開始生產加工紅茶、抹茶。全區現有國家級農業龍頭茶葉企業1家,省、市、區農業龍頭茶企3家,茶葉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20多家。
二、婺城區茶產業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茶產業作為婺城千年以來的優勢產業,近年來涌現了浙江采云間茶葉有限公司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但同時在新形勢下也面臨著茶園萎縮、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品牌名氣不足等一系列緊迫問題。
緊迫問題一:招工難,企業生產成本不斷提高。
用工難正成為茶園遭遇的普遍問題。由于我區茶園多位于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上山道路較差,傳統的采茶工人多為年過半百的當地婦女。由于薪資水平一般,工作較為辛苦,人才引進和工人招聘較為困難,在農忙時節更是難以找到工人,來不及采的茶葉只能留在樹上,造成了資源浪費和收入損失。以莘畈茶葉大戶劉銀根為例,今年春茶采摘期間特意從安徽請來了采茶工,除了支付工資外還要解決吃飯、住宿問題,茶葉價格沒有上漲,生產成本卻一直在增加,使得負擔不斷加重。
對策建議:逐步形成“經營主體+農戶”的模式。通過散戶出茶園,行業龍頭經營主體出行業標準、生產技術、品牌商標、銷售市場的形式,整合多方力量、高效利用資源。一方面逐步以機械化生產代替傳統的生產方式,降低用工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利潤反哺行業人才,使得行業精英切實獲取行業紅利,增加收入,吸引更多的人才。
緊迫問題二:用地難,茶葉加工生產用房問題矛盾多發。
由于山區土地資源緊張,茶企主體往往很難建設符合政策規定的加工用房。受成本約束,大多茶葉經營主體多選擇建造以設施農用地為主的生產用房,但是根據規定,設施農用地只能作為“茶園管理設施用地,茶葉青葉分揀場所用地”,不能進行經營行為。這樣一來,經營主體或是有資本但難以找到土地建設經營用房,或是資金不足只能“望地興嘆”。
對策建議:土地政策不可動搖,區農林局積極加強與國土、規劃等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不破法規破常規。通過茶葉行業協會整合各方茶農,根據全區地域狀況以及實際條件,在每個山區主區域各建立一個加工中心,主要負責按公司要求加工茶葉產品。這樣一來可以避免茶農各自為政的情況,集中政府扶持資源,解決用地難的問題,并使行業發展逐步形成規模。
緊迫問題三:品牌弱,品質不俗但市場表現不佳。
走訪中發現,婺城區茶產業品牌雖然眾多,品質也普遍較好,但除“婺江絲雨”、“玉陽春”等少數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外,其他品牌的影響力很小。茶葉銷售市場被其他區域的品牌逐年吞噬,出現了本地區有好茶無路可銷,在外婺籍茶商多銷售知名品牌的普通品質茶葉現象。
對策建議:針對品牌問題,積極組織婺城在外茶商新春座談會,邀請相關協會、企業出謀獻計,進一步整合行業力量,建立區域性的茶葉公共品牌。經過共同的努力,目前由茶葉行業協會會長牽頭成立的“浙江婺商茶葉有限公司”已經注冊成立,公司股東均為協會理事,公司將按照“公司+協會+基地”模式進行運作,目前正在注冊商標中。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