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東
在老家人嘴里,湖鎮,還有一個很土氣的名字:湖頭,或湖頭街。
湖鎮近靠衢江,古時因境內多湖而得名,一路向東流淌的衢江水,在湖鎮建有十八埠頭,使之成為水運交通的水陸碼頭,也讓湖鎮成為一方富庶之地。
在一個周末時節,我和吉峰齒輪的戴總,怡康頤養院的陳總,還有漂亮可愛的麗卿小妹,一同相約去湖鎮閑游。
去湖鎮,一定要去見識湖鎮三寶:舍利塔、通濟街和清朝餛飩。我們還剛走到老街巷口,就有老者前來相問:“是不是來吃清朝餛飩的?”足見通濟老街上的清朝餛飩在當地享有的知名度。
通濟老街就是湖鎮老街,離衢江不遠,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古街,西頭連著居民區,東頭直通舍利塔。古街兩旁清一色的木板排門,各色店招旗幡,如萬國旗般懸掛在街道兩旁。我們走進古街,悠悠歲月中的歷史沉淀,都在一路鋪沿的青石板上,流下深深的印痕。
清朝餛飩、油煎饅頭、炸臭豆腐……一些鄉下小店或大中城市里都很難見到的特色小吃,擺滿了古街兩旁,濃濃的香味彌漫著兒時的味道。古老的理發店里,年邁的理發師悠閑地坐著,漿洗理發用的布巾。
目睹著古街滄桑的舊貌,童年時代曾經在古街留下的歡快笑語,仿佛還在耳邊響起。我們從古街一路走來,猶如步入時空隧道,這條小時候經常步入的小巷,而今成了追憶遠古煙火歲月的通道。
通濟街不長,一袋煙的功夫便可走完全程。然而,緣于衢江水運碼頭的設立,通濟街一度成為繁華的商貿之地,南來北往的過客,從衢江上岸,步入小鎮,行走在這條不到一千米的古街上,購物,休憩,餐飲,住店,湖鎮也是各路客商歇腳的驛站。
通濟老街一直往東,便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舍利塔。遠遠望去,舍利塔圍建于一座低矮的磚瓦圍墻內,因歲月沉淀而成灰褐色。古塔整體構造精巧、玲瓏剔透,塔檐層層翹起,每個檐頭還掛著風鈴,微風吹拂下,仿佛可以聽到,從遠古傳來的叮當聲。
有資料記載,舍利塔建于北宋嘉祐三年(1058),為六面七層仿木樓閣式實心磚塔,高27.31米。普通基座,平面呈六角形,邊寬2.3米,須彌座高1.6米。1至6層每層皆砌出平座、柱枋、斗栱形式,每面中央設壺門式壁龕,內供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共計36尊。
在童年簡單的心里,有古塔,一定有高僧,身居古塔的高僧,是否也像武俠小說中一般擁有高強的武功?舍利塔是否安葬著一位得道高僧?然而,非常失望,每次去古塔,既沒有看到高僧,也沒有聽到有關舍利的傳奇。
幼年時期,我們雖不懂舍利塔為何物,但到湖鎮老街,一睹古塔風采,便是每次到湖鎮的必修課。悠悠古塔迎風而立,目睹著通濟老街居民的滄桑歲月,也見證著湖鎮老街的歲月變遷。
古街兩旁的民居,清一色的是青磚黛瓦結構,走在這樣的古街巷內,總會讓人想起童年回憶:彈棉絮的“澎澎”聲,編竹籃的“沙沙”聲,古街上被行人踏得油光發亮的青石板,雖經歲月的洗禮,依然閃動著溫馨的韻味。
這就是湖頭街,童年時我們向往的殿堂。
我的老家是湯溪鎮下新宅村,屬金華管轄,湖鎮屬衢州管轄,咋一聽上去,各縣各府的,路途一定很遠,卻不料湖鎮與老家相隔甚近,十來里路,步行也就一小時左右。湖鎮與老家的山水田林路相連,邊界處也許只是隔著一條溝。小時候,我時常雙腳跨在溝渠上,一腳在衢州,一腳在金華,戲稱為一步跨兩府。
以前交通不便,去集鎮一般都靠步行,所以,老家人去集鎮置辦貨物,一般都會選擇去湖鎮。有時父母去湖鎮了,我們一群小孩子就巴望著在路口等候,直到父母在路的遠方出現,然后飛快去迎了上去,從父母口袋里掏出鎮上帶回的燒餅或糖果,這也是童年時期最好的期盼。
我第一次去湖鎮,大概是七歲時。當時,湖鎮有火車站,出門的旅客,從湖鎮火車站南來北往。七歲那年,我第一次隨父親出遠門,到江山姑姑家,需從湖鎮坐火車。因為早班車只有早上七點一列,所以我們從早上五點多就起床,然后步行十多里路,到達湖鎮火車站上車。
當時年幼,感覺到湖鎮好遠,踏著清晨朦朧的星光,小腳丫子跟著父親一路碎跑,穿松林,過茶園,翻了五六條崗,繞了七八個灣,還是沒有到。
稍長大后,我就能夠獨自一人去湖鎮了,或去購物,或去玩耍。總之,三五個小伙伴,即便是沒有事,也會邀約一下,便會結伴去湖鎮轉一圈,走走通濟古街,看看舍利古塔。
就鄉下人來說,湖鎮就是城里了,鎮上的居民就有城里人的優越感。他們衣著時尚,生活舒適,可以穿著潔凈的衣服,穿著皮鞋,在鎮里的企業或商場上班,不像我們鄉人下,頭頂草帽,光著腳板,在農田里風吹雨淋太陽曬,日出而作,日落而歇。
湖鎮一年中有兩個物資交流會,農歷的三月三和九月十九。每當這兩個傳統節日到來,鄰近的四鄉八店村民,都會涌到湖鎮趕交流。有的是為了購物,有的純粹是為了去玩。我在小時候,這兩個集市日子是一個不會落的,無論是刮風還是下雨,都會跑去湖鎮“嬉街路”。
作為湯溪人,原本與湖鎮是沒有交接的。但是老家人總時有喜歡去湖鎮,買農具,賣農產。湖鎮也設有專門的小豬交易市場和農產品交易市場,我曾經挑著棉花、稻谷,去湖鎮交易市場兜售。賣完了棉花或稻谷,便在湖鎮的“烏皮拉面”吃一碗手工面,當時覺得,這就是世上最好吃的美味了。
湖鎮交通十分便利,浙贛鐵路從鎮邊而過,擁有古老的火車站,水運,客運都很方便,上世紀八十年代,湖鎮的商貿繁榮曾經讓人們刮目相看。在鄰近鄉民還在傳統農業中辛勤耕耘,只圖一日三餐溫飽的時候,湖鎮人通過商業交往,一度造就了許多“萬元戶”“十萬元戶”。于時乎,湖鎮人以商業頭腦活絡走在了改革開放最前沿。
商業的繁榮帶動了城鎮的發展,在湖鎮老街以南的地塊上,便崛起了一座新城,林立的高樓,寬敞的街面,讓湖鎮新區建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景象。而湖鎮老街依然堅守在古樸的土地上,像一位老者,守望著煙火日常。
如果說,商業新區是子女的話,湖鎮的通濟老街就像父母般守望在古老的家園內。一任歲月的風雨侵襲,但依然癡心不改,用她慈愛的目光,庇護著一方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