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黃詩媛攝
胡 圖
受金華市婺城區文聯之約,去金華古子城采風創作,于是,情難自禁,在雨霏初晴、丹桂飄香時,能去古城走一走,讓心情靜靜的,不需要更多的言語,只是要從青石板的路上踏過,從斑駁青苔的古井邊走過,在扶風銀杏樹下駐足,在古城門上遠眸……我想燥熱的情懷,一定會平柔地沉淀在佛塔下、城墻邊、府衙外、古街上!
古子城
金華古子城,深淺不一的墨色層層渲染,濃淡相異的線條勾勒出古內城的靜謐。靜立在婺江水岸,像一幅半卷半舒的水墨畫。古子城,這座充滿歷史底蘊的內城,用她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繁榮市井底蘊,展現給大家一個錦繡古城的風采。我們同行的有胡風、章一平、陳啟加和陳國友等多位“老古子城里人”,他們娓娓道來,如敘家常,讓我這位鄉下人多少也得以了解。古子城,就是一座內城。它是金華古代府署、文廟、寺院等政治文化設施的聚集地,是金華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始建于唐昭宗天復三年(公元903年)以前,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金華的城市之根,曾是金華歷代的政治、文化、軍事中心,歷史文化積淀極為深厚。于是我想,古子城不是簡單的一井一水,一石一瓦,古子城是一大碗米酒,融進了金華人濃濃的千古情懷,如酒坊巷的酒,酒里有醇香,也有酸澀,更多的是沉淀,呷一口,留在心底的,或許有很多細膩的,無以言表的情愫。
萬佛塔
我們一行來到了高山頭萬佛塔公園,入口處“萬佛塔公園”五個大字,蒼遒有力。拾石級而上,走近塔身,迎面漢白玉照壁上,一筆一畫鐫刻著一部《心經》,是趙樸初先生的書法作品。萬佛塔,這座承載著金華人民的殷殷期盼和厚望,70多年前毀于抗日戰火的萬佛塔,于2018年成功易址復建,以99.99米的高度和雄姿屹立于婺江之畔。走進塔內,只見莊嚴典雅、富麗堂皇,使我如《紅樓夢》中的劉姥姥走進了榮國府。
導游講解說,復建后的萬佛塔內部,從地宮開始至頂層,主要展現佛教文化與金華元素。其中的壁畫和浮雕,多數出自國家級名家之手。地宮面積1900多平方米,分外、中、內三個圍圈。外圈環繞有4幅羅漢木雕以及一幅伎樂天銅雕。中圈由“娑婆三圣”以及5幅佛傳故事壁畫所構成。內圈有《世尊涅槃圖》和《金華雙龍圖》兩幅浮雕。在地宮外圈的雕刻中,游客可以看到諸多的金華元素。如十八羅漢木雕,參考蘭溪籍唐末五代著名畫僧、詩僧貫休所創作的《十六羅漢圖》,木雕就是出自東陽大師之手。伎樂天銅雕中還出現了八詠樓、尖峰山、萬佛塔、金華佛手等金華地標和元素。地宮頂部的飛天女神,由敦煌藝術院的老師現場手繪而成,形態非常逼真。為了更多地體現中華傳統文化要素,萬佛塔內部裝飾中采用了不少傳統建筑的絕藝絕技,使之成為一座藝術殿堂。如浮雕壁畫運用的銅鏨刻工藝,距今已有3000余年歷史,它融金銀鏨刻之精細與鍛銅的大氣為一體,創造出來的藝術美感及獨特的古典魅力頗得世人青睞。
高高聳立的萬佛塔,莊嚴雄偉的塔身、金光閃閃的鍍金塔剎,向四周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可是在我的感覺中,就好像是在調色盤上少沾了一抹翠綠,多加一些金黃,與金華古城這幀畫軸有點不融。如多加一些天藍的色調,再用飽潤清水的毛筆沾取這般顏料,在宣紙上輕輕一觸便一渲而開的意境,也仿佛微浸幾分墨意、古韻躍然在紙上,于筆觸轉折中斂入幾分誘人的神秘。這張名為“金華古子城”的題字畫,最精妙處終究在于那簇筆尖間斥滿的清水、綠意。因為,只有古色古韻,才能流淌出古子城的靈魂。金華古城,這么的水靈,唯有用水來詮釋,來古色來句讀。
城門鼓樓
在金華古子城,有一處屹立千年的鼓樓,見證了婺州的繁華市井與腥風血雨,記錄了婺州人的悲歡離合。八詠樓在歷史上還是頗負盛名的,南北朝時期的齊國東陽郡太守沈約、元代的趙盂頒、元末農民軍將領胡大海、明代民族英雄戚繼光、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等都曾登臨過八詠樓。它曾讓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揮灑豪邁之筆,也曾讓文才武將朱大典舉家殉國。“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边@是李清照于八詠樓的題詩。同行的胡風老先生告訴我們:“金華古城原有四座城門,分別為熙春門、保寧門、桐樹門、金華門,其中保寧門是古金華城的南門,寓意‘永保安寧’,是古金華城的重要門戶。這些城門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但后來都損毀于戰火與人禍。金華市政府為恢復古城樓的歷史風韻,于2004年在舊址上重建了保寧門,而其他三座城門則不再復建。”精致莊嚴的城墻、城門和城樓承載了斑駁的歷史痕跡,時間會隨著婺江之水流逝,歷史的痕跡卻永不消失。
走上古城墻,雖然只有短短的那么一截,這里卻沒有跟上時代,一切都是古老的樸素的,然而平凡之中卻顯露出一種超脫世俗的境界,身處其間,細細品味著它的風土人情,像一杯苦澀的清茶,入嘴之后才可嘗出其清醇甘甜,一股清香油然而生,你看那古城磚,心靈早已被過去的時光淘洗了一遍,早已忘懷塵世的憂愁煩悶,所有不快都在舊時光的洗刷之中洗凈了,身心如水一般平靜。在那一頭,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沒了柔綿輕拂的風聲,而多了一些煩人的塵噪。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古城孑然一身,危在旦夕。雖然采取了不少拯救的舉措,也不過是東施效顰。一起采風的柏蘭女士,她說出了一席很確切的比喻:“把自己的腿打瘸了,又去醫治這條拐腿”,不愧為才女,言簡意賅,聽后確實讓人回味。城還是那城,人還是那人。在這里,我們更能找到心靈的寄托,無論是聽著那淅淅瀝瀝的雨聲,還是聽著那柔綿輕拂的風聲,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享受?
八詠古街
從古子城東側的“攔路井”走進八詠古街,街道阡陌,兩邊都是高低不平的店面房,有的破舊的墻體上滿是青苔,古銅色的石塊上是歲月的痕跡,古街上門前的石板路上又多了幾行腳印,只是不見馬兒的鈴鐺響。陽光穿過屋頂,斜斜地在路的一邊移動,輕輕地撫摸著凹凸不平的墻角。也有兩邊是精致莊嚴的婺派建筑獨具特色,青瓦,白墻,飛檐承載了斑駁的歷史痕跡,其布局結構可用“一城、兩巷”表述。一城指古子城,兩巷指酒坊巷、八詠路。古子城歷史街區范圍西至勝利街、東至東市街、南至飄萍路、北至石榴巷,占地面積約40公頃。在深深的庭院里,雕梁畫棟的殘片停留在歲月深處,布滿重新包裝的拙樸和凝重,滿覆時光的履痕。徜徉在幽暗并帶有一點殘破的院落,品讀著這里曾經發生過的一切,或與一棵樹獨語,或與一朵花對話,你會忘記身后的方向。這里的建筑都有自己氣場,這些看不見的氣場就如你正置身于民間的某些生活場景,一些市井的喧囂聲此起彼伏,你會發現它曾經存在的氣場的力量如此巨大,如今卻隨風飄散……
真是一座水一樣的古城古街,漫步于野翠側生的青石板路上,空碧濕衣,用手撫摸著路旁的漉漉石壁,有種難以摹狀的美,也濕濕地泛上了我的心底,凸凹不規的石紋,仿佛它以特有的溫潤方式闡述,此街幾百年來它所經歷的故事。看到街邊的點點古物件、古遺存,便俯下身子想撫摸一下,可手貼近時卻讓我縮回了手,生怕用手輕輕一觸便會揉碎這唯一的歷史遺存。
我喜歡古城、古鎮和古村,是為了體味那種不同時空的物貌人情,而每每看到古舊的房屋里陳列著現代人生活物件,讓我倍感失落,情感上難以接受這種融合。仔細想想,我想體味古城那種昔日的繁華,熱鬧的古鎮,人來人往,商業發達,而這些勢必融合了現代人的理念,生活方式,繁華中要迷失了一些什么。而那些安靜的古城,或依然有人生活著,或已經人去樓空,物是人非,卻也讓我于安靜中有了絲絲的落寞。我不是文人或藝術家,安靜給不了我靈感。于是,我覺得自己是在葉公好龍。拋卻浮華名利,古子城依舊是那個古內城,她奇妙絕美的景色,水墨畫般的素雅純樸,激勵著我們的創作熱情。
淺轉身,慢回首,長拋水袖。文化色彩濃厚的金華古子城,以經典耐唱的婺劇為音樂幕,熱情洋溢的道情漁筒,敲出了別具韻味的地方特色,小鄒魯文風清真雅正。正如水墨畫卷中的點點暈染,深淺之中彰顯清新淡雅的內涵。我們輕輕地行走在發亮的石板路上,不敢大聲呼喊,只為不想驚擾這些古老的歲月的魂。彼時的古城彼時的情懷,已是流年似水,今時的古城今時的人們,也只是活在自己的故事中,古,是一種美好的奢侈的愿望!在這一城一水中,水墨畫般的素雅純樸,含蓄的呈現給世人。一定能為世人添一份溫暖和溫馨。婺江水岸,純樸古城。淡雅的墨香縈繞著這座歷史悠久的府城。水墨畫卷里的人間仙境,平凡中才是真正的渾厚底蘊;厥,水墨婺州,古蘊悠悠。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