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黃詩媛攝
李俏紅
記得上大學時,周末得空,經常同學三五成群結伴去市區“踩大街”。所謂“踩大街”就是盲目亂逛,逛哪算哪兒。那時學校到市區只有一趟公交車,終點站是位于古子城的清波門,巧的是金華各類地標性建筑都在古子城。
先說八詠樓。我們第一次去八詠樓吃了閉門羹,守門的是個瘦小老頭,他說正在整修呢,進不去。我們不甘心地隔著木柵門向里瞄了兩眼,里面沒有干活的工人,但樓外場地上,著實堆著許多木料,只好轉身悻悻然下了臺階。
第二次去是半年之后,樓已經整修好。只見城臺巍峨,樓閣高聳,飛檐翹角,很是壯觀。我們沿著臺階往里走,樓內空無一人,唯有李清照的漢白玉雕像立在大廳的中央,帶著幾分憂傷,靜靜地凝視前方。
也許那時知道李清照與八詠樓淵源的人并不多,不像我們這批中文系的學生,對李清照極為崇拜。“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李清照的這首《題八詠樓》氣勢大開大合,比男子還須眉大氣。八詠樓成就了李清照浩淼豪邁的詩句,李清照成就了八詠樓的千古風流。八詠樓初建于南朝,那時的江水野得很,波濤洶涌,一路往西而去。
侍王府是無意中發現的,那時它還不是什么全國文保單位。像一個被人遺棄的民居,很多雜物堆放著。我感興趣的是院內兩株千年古柏,還有遍布整個正廳的墻壁、房梁、柱子、斗拱和天花板上的壁畫,既粗獷又細膩。
每次去侍王府,我總會在兩株高數丈的古柏前久久站立,耳邊仿佛還能聽到隆隆的戰鼓,呼呼的練兵聲,能看到27歲的侍王年少得志、英姿颯爽的身影。
兩株古柏為“夫妻柏”,早已過了“千年大壽”。古柏軀干斜而不倒,根部爬滿碧綠的青苔,幾個樹節像巨大的拳頭,突出在外,高高的枝干旁逸斜出,直指云天,充滿了張力。雜草匍匐于樹根,苔蘚依附于樹皮,粗壯蒼勁的樹干如同守望的士兵,走過了千年的霜雪,看遍了千年的煙云。
古柏立于侍王府的耐寒軒前,據文獻記載為五代吳越王錢镠親手種植。據說,侍王府原址唐宋時為州衙所在地,元為宣慰司署,元末朱元璋曾駐此,明時為巡按御史行臺,清朝為試士院。1861年5月,太平天國重要將領侍王李世賢攻克金華后,召集工匠對此大加修葺,并在原舊址上構屋數重筑成西院。整個建筑分為宮殿、住宅、園林、后勤四部分,毗連寬廣的練兵場,總計占地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
從五代十國,到唐再到宋元明清,城墻上的旗幟已經不知變換了多少回,而院子里的古柏堅定如磐石。千年古樹,它是會說話的,只要我們靜下心來仔細地聽。
所有的帝王都想江山永固、長生不老,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做到,而一株樹,它從來不說要活多久,卻以自己的超然物外活得比誰都久。它的生命是有記憶的,所有的記憶都在那一圈圈細密的年輪里。它把自己的根扎得又深又廣,把枝葉無限地向天空延展,去吸收天地間的精華,與山河共生,與云霧一體,頑強得讓人嘆為觀止。
它堅守腳下的每一寸土地,從來不懂退縮。它適應任何一種生存環境,干旱、水災、大雪、狂風、暴雨、奇寒、酷熱,什么都不能使它屈服,它承受著各種各樣的苦難,卻以和風細雨進行化解,正因為經歷了所有時間和事件的考驗,它才能長成一顆參天大樹。它看到的東西比我們要多,它的節操也比我們很多人要高尚。
有事沒事,我們還會沿著古城墻慢慢轉。金華城有四門,南為保寧門,東為熙春門,西為桐樹門,北為金華門。李白曾在《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中寫到“落帆金華岸,赤松若可招”。據說古時金華三江六岸百貨山積、帆檣如林,縣志上有記載的渡口有30多處。然而隨著時代的沖刷,古碼頭這種特殊的遺存所剩無幾,宏濟橋碼頭、赤松門城墻都已不在,我們去時,唯有古碼頭旁數百年的古樟樹還站在那里,不離不棄。記得酒坊巷旁有個小餛飩攤子,那攤子上的餛飩美味得緊,皮薄餡嫩,放入一勺香噴噴的油渣,加點青綠蔥末,再放點鮮紅的辣油,真正是味美湯鮮。
畢業離開金華后,還常常想起這一美味。
真正落戶金華,是畢業10年之后。那時住江南,古子城去得不多,然而這兩年古子城的變化實在太大了,每一次去都讓人有驚艷的感覺。
前幾天,老家同學來金華,我帶她去古子城體驗慢生活。古子城通過規劃整治,如今成了網紅打卡點。
迎著晨曦,我們登上了高高的八詠樓。極目遠眺,南山連屏,雙溪蜿蜒,盡收眼底。同學是語文老師,沒來金華之前,心心念念想一登八詠樓。站在八詠樓上,她問:“現在我們正對著的江,就是李清照筆下的雙溪嗎?”我點頭稱是,她的眼里立馬放出光來,輕聲吟誦著:“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此刻江水舒緩地流動著,江面上確實停泊著小小的舴艋舟。當然,此舟早已不載愁,只是作為攝影畫面的點綴。然后我們又去逛了滿堂書院、黃賓虹藝術館、金華玉文化陳列館。
我們去的那天,還在府城隍廟趕上了一場非遺文化體驗活動。活動現場既有“糖畫”“棕編”等傳統手工藝的體驗,又有“打麻糍”“做桂花糕”等美食體驗,還有“木雕”“古琴”等文化體驗。我們很開心,每一樣都試了試,在嘗試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金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學說,好羨慕你是個金華人,可以隨時感受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近午,請同學吃飯,點了金華火腿名菜“蜜汁火方”。同學吃了贊不絕口,興奮地說:“吃過此菜方知地道金華味。”
近年來,古子城點點滴滴的變化,看在眼里,美在心里。身為金華人,一心愛著古子城,真的很幸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