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馬曉芬、翁哲寧、范卓崢、張曉君
近年來,婺城區全面落實中央省委市委決策部署,緊緊圍繞“花滿婺城”建設要求,通過各方力量全力攻堅,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整治、高效能管理,多措并舉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區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一幅水清地綠天藍的和美鄉村畫卷已然鋪陳在婺城大地。
長山鄉農村易腐生活垃圾陽光堆肥自動化處理中心
推動可持續發展賦能鄉村治理
隆冬時節,在婺城區長山鄉長山二村,白墻黛瓦盡顯古韻,大街小巷處處秀美,無不讓人流連忘返。尤其是角角落落分外整潔,讓人賞心悅目。“這一切得益于近幾年開展的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村黨支部書記金麗娟高興地告訴記者,“眼下,這項工作又給村民們帶來了大喜事。經過高標準技改后,農村易腐生活垃圾陽光堆肥自動化處理中心產生的有機肥,成為土地最好的養料,大家的獲得感成色更足了。”
金麗娟所說的大喜事,正是婺城區深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新探索——長山鄉農村易腐生活垃圾陽光堆肥自動化處理中心建設項目,即長山鄉多村聯建陽光堆肥房高標準技改項目。今年10月,婺城區組織對長山鄉多村聯建陽光堆肥房進行全面升級改造,采用自動化預處理、自動化多點位下料進倉、自動化溫濕度探測顯示、自動化廢氣收集處理等工藝技術,建設全省首座基于陽光堆肥房技改提升的自動化快速好氧堆肥處理中心,成為南山漫道上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的亮點。
長山鄉農村易腐生活垃圾陽光堆肥自動化處理中心項目建成運行,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贏。一方面,項目致力探索深度處理技術,采用浙江大學環境生態研究所研發的好氧堆肥倉強化生物發酵專利技術,通過撕碎、壓榨、瀝水、增氧、抽濕和輔助升溫等措施,加速易腐垃圾的好氧堆肥,提升了處理效能。另一方面,易腐垃圾充分發酵腐熟后,快速形成粒徑均勻、有機質較高、總養分含量豐富的有機肥,真正實現變廢為寶。
據了解,長山鄉多村聯建陽光堆肥房首建于2015年。經過多年使用,出現了進料品質無法控制、堆體通風效果不理想、堆體溫度無法控制、物料成肥時間長等弊端。“鑒于此,產生的肥料品質無法保證,村民們就連苗木地都不屑使用。”長山鄉副鄉長楊國慶說,以后自動化處理中心產生的有機肥,可就是村民眼中的“香餑餑”了。
通過長山鄉農村易腐生活垃圾陽光堆肥自動化處理中心項目,易腐生活垃圾發酵周期從180天左右縮至20天以內,堆肥房日處理能力提高到每天3噸,處理能力大幅提升。下一步,隨著項目成效日益突顯,長山鄉計劃向全鄉11個行政村覆蓋,提升全鄉垃圾治理水平,走出可持續發展之路,為鄉村治理賦能。(記者馬曉芬)
白龍橋鎮臨江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
廚余垃圾變形記推動婺城“垃圾革命”
日前,記者來到了婺城區白龍橋鎮臨江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在空曠的田野里,一棟鋼結構的廠房靜靜矗立,一輛輛廚余垃圾清運車有序駛入廠房,進入車輛稱重區,經過地泵稱重計量后又駛進上料停車區,將滿車斗的廚余垃圾傾卸至落地式車載集料池中。現場,機器轟鳴,車輛穿行,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運作著。
隨后,卸完廚余垃圾的空車并沒有立刻離開,而是再次進入稱重區進行二次稱重計量。臨江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相關負責人朱宇濤介紹,“稱重區的地泵和視頻監控系統會獲取車牌信息并記錄車輛進場、出場的重量,計算出該車載入的廚余垃圾量,最終累加測算出每一天進場的廚余垃圾總量。”
據了解,白龍橋鎮臨江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是婺城區廚余垃圾定點處理單位,建成于2019年10月。采用機械化生物好氧制肥工藝,對分類收集后的居民生活廚余垃圾進行快速資源化處置,主要服務于婺城區十個街道,包括白龍橋鎮、乾西鄉、羅店鎮等,服務人口約4萬人,每天集中處理居民生活廚余垃圾20噸。
在朱宇濤的帶領下,記者走進廠房,看到數個大型箱體結構的微生物處理器并排放置、整齊有序。據他介紹,該中心一共引進了10臺廚余垃圾處理設備,通過車載式上料預處理系統進行受料和廚余垃圾的二次分揀、破碎及脫水處理,預處理后的廚余垃圾輸送進入微生物發酵主機中進行生物高溫好氧發酵處理,最終轉化成為高營養成分的有機肥原料。
據悉,臨江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建成至今,已連續穩定運行超過一年時間。年廚余垃圾處理量超過7000噸,累計產出有機肥料超過2000噸,所產出的有機肥料用于周邊的花卉苗木種植,深受周邊農戶喜愛,實現有機資源的循環利用。
近年來,婺城區圍繞省、市兩級關于垃圾綜合治理的工作部署,以“應減盡減、應分盡分、應收盡收、應處盡處、應用盡用、應納盡納”的全品類垃圾治理為目標,不斷推進垃圾治理工作。下一步,婺城區將不斷完善廚余垃圾處置設施建設和運維工作,健全廚余垃圾清運體系,持續推動婺城“垃圾革命”。(記者翁哲寧)
竹馬鄉下張家村陽光堆肥房技改項目:
為美麗鄉村建設插上“綠色”翅膀
寒冬臘月里,記者走進婺城區竹馬鄉下張家村——中國茶花之鄉。只見樓房院落錯落有致,綠植景觀匠心獨運,街巷道路平坦整潔,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在這里,一項造福于村民人居環境改善的項目,正悄然滋養著美麗鄉村,進一步提升著生活品質。
在下張家村后,一座外表美觀、功能齊全的陽光堆肥房醒目地矗立在田野里。“今年11月,區農業農村局對下張家村原有陽光堆肥房進行了升級改造,改造后堆肥房作為一個可控的、動態的、完整的系統,實現整個堆肥進程的可控,并銜接后續的長效管理,實現農村生活垃圾低成本、‘接地氣’、科學有效的治理目標。”竹馬鄉金蘭管理處書記李國斌告訴記者,在此推動下,村民們開展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更高了,農村環境衛生再上新臺階。
據了解,此次升級改造的具體舉措是拆除影響出肥的自然通風管,擴大倉門并改用了特定的保溫門,從而可以加快發酵進程、減少臭氣的無序排放;對堆肥倉底部左中右設干道支座抬高,使用自動、可調控的濕氣排出組件,降低物料底部的含水率和倉內產生的水蒸氣,提高整體的出肥品質;使用滲濾液回噴措施,改善堆體整體含水率,均衡整體的發酵進程;運用監控數據傳輸系統,實時監測倉內堆體溫濕度。
值得一提的是,婺城區還在竹馬鄉下張家村試行農戶源頭分類智慧管理系統,在分類清運車上安裝智能設備,清運員定時收集時可完成垃圾稱重、桶內垃圾拍照、分類情況評價等數據采集,實時上傳至智慧系統平臺,自動統計農戶分類情況,形成垃圾分類積分,村民可在智能觸摸查詢一體機上查詢自己的分類積分。行政村可結合黨員聯系戶和農戶積分兌換等考核機制,切實強化農戶源頭分類管理,有效提升分類準確性。
其實早在2014年,竹馬鄉就作為全市垃圾分類婺城片區的試點鄉開展了環境整治工作。通過建造陽光堆肥房將易腐垃圾變廢為寶,成為改良土壤的肥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有陽光堆肥房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李國斌介紹,原有陽光堆肥房封閉性做得不夠好,夏天溫度高的時候蚊蟲多、味道重,村民們都避而遠之,而且對投入的物料無法進行預處理,導致廚余物料的含水率偏高,施肥效果不理想。為此,區農業農村局組織了這次升級改造。
據了解,此次下張家村陽光堆肥房技改項目投入資金10萬元,耗時10余天,目前已進入使用階段。項目運行后,將更好地服務和推動農村易腐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工作。(記者范卓崢)
婺城區農村人居環境數字化監管中心:
打造全省首個全域覆蓋的農村環境數字化監管平臺
近日,在婺城區竹馬鄉下張家村,婺城區農村人居環境數字化監管中心指揮大廳內,中央電子屏上正滾動著全區所有行政村環境長效管理監控的實時情況。一旁的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實時查看各村環境存在問題、整改情況等詳盡信息,對各村環境治理進行全方位、全流程監管。
這張監控全區農村人居環境的“天網”,就是婺城區農村人居環境數字化監管平臺。
“當出現村莊環境臟亂差、污水直排、家禽散養、垃圾焚燒等情況時,第三方機構會第一時間拍照上傳到數字化監管平臺手機APP端,各村可登錄自己的賬戶即時查看并做迅速整改。”婺城區鄉村建設指導中心副主任吳冬根告訴記者。
據了解,婺城區農村人居環境數字化監管平臺集OA端和手機APP端多個功能模塊為一體,分管部門和各村配備系統權限賬號,整改過程全程上傳監管云平臺,實現系統間的數據交換共享。該系統橫向覆蓋全區所有行政村,一村一賬號,縱向打通了農村人居環境管理“村—鄉(鎮)—區”三級,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域覆蓋數字化監管格局,致力打造全省首個全域覆蓋的農村環境數字化監管平臺。
那么,這張“天網”含金量有多少?婺城區用實踐告訴你答案。近年來,婺城區在長效管理上持續發力,積極打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和全域美農村環境“十佳村、十差村”評選活動組合拳,美化村容村貌,促進鄉村振興。工作中,依托農村人居環境數字化監管平臺,采用第三方機構檢查,每月對全區215個行政村環境長效管理情況開展全方位普查,檢查要求有問題必有照片,有扣分必有依據,最終問題清單和照片統一上傳至數字化監管平臺,并通過應用智能大數據核算技術,自動統計各行政村問題整改率。“通過數字化監管平臺,我們實現了檢查過程‘看得見場景、查得到信息、讀得到結果’,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智能化、高效化,全區農村顏值更高、氣質更佳。”吳冬根介紹。
目前,全區100%行政村已投入使用數字化監管平臺,問題平均整改率從45%提升到89%,實現全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統建共享、互聯互通。(記者張曉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