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翁哲寧/攝影田雙雙
在金華,如果說夏天是西瓜和冰淇淋的天下,那冬天就是福建羹、胴骨煲、打年糕、蘿卜肉圓……的天下,冬季的金華,令人垂涎的美食數不勝數,下面就跟隨記者的鏡頭,看看“老金華”的冬季美食都有哪些吧!
福建羹
清晨走在芙峰街上,幾乎每家早餐店都在賣福建羹。福建羹,原型為明清時期龍游商幫從福建帶回的當地美食鍋邊糊,因金華人喜食羹,因此在鍋邊糊中加入淀粉熬成羹狀,將鍋邊糊改良得名福建羹。
清晨,冬日的霧氣還沒散盡,早餐店里已坐滿了早起的上班族和晨練的老人,只見店老板往鍋中撒下豆芽、海帶、蝦仁,待到鍋熱,將大塊兒的生豬油沿著鐵鍋邊緣抹一大圈,而后迅速順鍋壁倒下調制好的米漿,使其受熱凝固成面糊,把面糊鏟下與佐料混合,一碗福建羹就做好了,熱氣騰騰,暖胃暖身,開啟活力滿滿的一天。
土湯圓
湯圓,本就和冬日緊密聯系,每年正月十五吃湯圓寓團圓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金華人也吃湯圓,但吃的是金華特產土湯圓。
金華土湯圓用的是咸餡。將冬筍、香干和精肉切丁,拌上醬油,加入蔥花攪拌均勻。
“以前基本家家都會做土湯圓,手藝代代傳下來,現在年輕人不喜歡學這些,都喜歡到店里買”,塔塔湯圓的店老板陳大蔚對記者說,他一直堅持教家族中的晚輩學做土湯圓,“確實如今生活節奏變快了,大多數年輕人沒時間學做土湯圓,菜市場和社區店也都有成品賣,但土湯圓作為金華傳統美食,多些人傳承總是好的。”
素包
作為市級非遺文化之一,豆皮素包可以說是金華家庭的招牌菜,清晨,家庭主婦煮豆漿制豆皮,再趕到菜場挑選剛擺上攤位的新鮮蘿卜、野菜、豆腐等食材,蘿卜是素包的精髓所在,古語云“冬吃蘿卜夏吃姜”,蘿卜一定要選冬至之后上市的才最甘甜爽口。
用豆皮裹上制好的餡料,放入熱油炸成金黃色,美味的素包就可以出鍋了,松脆的皮層豆香撲鼻,透過薄如蟬翼的豆腐皮,里面的餡料一覽無余,色香味俱全,不論下飯還是下酒都是一絕。
金華煲
夜幕還未完全落下,金華煲莊已幾乎座無虛席,記者走進三十年的老店,店內消費不算高,用料卻很足,這也是這家老店經久不衰的根本所在。記者等待了不多會兒,服務生端上了招牌胴骨煲,煲內湯水翻滾,千張、筍干、豆芽在乳白色的胴骨湯中浮浮沉沉,熱氣帶著胴骨香在包廂內彌漫。盛起一碗湯喝下,回味無窮,一掃冬日寒氣。
據了解,胴骨是家豬的后腿骨,比前腿骨頭粗、骨髓多,骨味自然更甘香,是金華煲中的精髓所在,經高湯熬煮,吃的不僅是軟嫩入味的附骨肉,骨髓才是重點。用筷尖戳破胴骨一端,吸吸溜溜地把骨髓吮出,這才算吃干凈了。
金華年糕
打年糕是婺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當然有其獨到之處,“年糕首先要蒸糯米粉,很有講究,蒸慢了很容易生熟不勻,鍋子里的水會往上噴,使糯米粉稀爛。”一位年糕師傅對記者說。
蒸熟糯米粉后,需要將其放在木框上反復搗舂,這個步驟是個重要的體力活,直接決定了年糕的口感,然后就可以將年糕切塊冷卻了。
年糕有著“年年高”的美好寓意,在寒冷的冬天給人們帶來了嫩、柔、韌、香的溫暖口感,隨便搭配點青菜就能制成一道美味佳肴,凍年糕又易于長久保存,年糕是金華人家過年的必備品,也象征金華人對來年美好生活的祈盼。
金華香腸
立冬時節,在婺城的農村,家家戶戶一定都準備著做香腸了,記者走進蘭溪門菜市場,也看到每個肉制品攤位的老板都在和著豬肉,撐開腸衣,準備灌香腸。
做香腸,最合適的豬肉當然是金華當地的兩頭烏,選擇豬腹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以前手工剁開,現在多用絞肉機絞開,再將五花肉糊與鹽、糖、白酒等多種調料混合攪勻,灌入豬小腸制成的腸衣中。
蘭溪門菜場的攤主王躍武一邊和著豬肉,一邊對記者說“香腸是不管怎么做,味道都很好的,又放不壞,我們都做十來年了”,王躍武在蘭溪門做了七八年生意,完整經歷了蘭溪門菜場從鬧哄哄亂糟糟的模樣變成如今這般整潔明亮智能化,環境在變化,對手工香腸這門手藝的熱愛可沒有變。
金華酥餅
在婺城區將軍路有家開了十余年的酥餅店,夫婦二人寒來暑往幾乎全年無休,天剛蒙蒙亮便開始選材、揉面、摘胚、填餡、撒麻、貼爐。
金華酥餅歷史悠久,看似普普通通,但制作過程非常繁瑣,首先需經十余道工序成型,再在特制的烤爐中烘烤、燜烘、退火焙烤,環環相扣才能焙出美味的酥餅。
如今酥餅制造業引入不少工業化流程,在制作上誠然更省時省力了,但手工制作的,匯集著老祖宗代代相傳的經驗與智慧的酥餅,才是金華人共同的味蕾記憶,尤其是美食,“手工做的永遠比流水線生產的更有味。”老蔣如是說。
凍米糖
老字號“凍米糖餅坊”已經開了二十年了,小小的店面只有夫妻二人經營,做凍米糖是他們的終生事業。
先是一段枯燥的熬糖,然后將糯米和著紅糖、杏仁、花生等各種食材在鐵鍋內翻炒,精心控制著火候以確保糖油能處在最恰當的狀態,翻炒完畢后迅速出鍋壓制切糖,這步動作得快,否則糖塊凝固后就不好切了。
在陸續送走店內幾位客人后,徐師傅對記者說,“做凍米糖時,炒糖切糖都是體力活,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輕松又好看的西點,連自己的兒子也不愿意學做凍米糖,凍米糖店可能會越來越少了。”
紅印饅頭
紅印饅頭也叫大酵饅頭,是發酵美食的典型代表,雖然制作過程不算復雜,但紅印饅頭的制作周期可不短,而且每位師傅對制作時的用料配比都有自己的理解,可以說是“一道美食,百般滋味”。
金華的紅印饅頭,造型豐滿大氣,過年時一大家子人圍坐,通常最后一道菜就是紅印饅頭夾扣肉,滿滿一籠屜的大饅頭呈上來,上面印著代表祥和喜慶的紅字,伴隨著新年的禮花與鐘聲,年味也就有了。
蘿卜肉圓
蘿卜肉圓是一道金華傳統特色名菜,逢年過節,每個家庭的餐桌上都必須有一道蘿卜肉圓。蘿卜肉圓也有團圓平安的寓意。正宗的蘿卜肉圓色澤醬紅,口感綿糯,肉嫩味鮮,是吃了第一口就停不下來的好味道。
金華人已經做了一千多年的蘿卜肉圓,幾種主料的配比早已是約定俗成,分別為兩份蘿卜、一份肉丁、一份番薯粉。把調好的肉餡捏成如幼童拳頭般大小的圓形,擺放在洗凈的荷葉上,就可以上鍋蒸了。
掀開鍋蓋,待蒸汽散去,蘿卜肉圓露出圓滾滾的體態,肉香味伴隨著蘿卜的清香蒸騰而出。圓,寓意團圓平安,金華人把對美好生活的期許都融進了這一枚枚小小的肉圓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