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君楠
城景相融,田園相連,山水相依。
近年來,婺城區深入實施“雙城”戰略,切實加強環境治理,著力塑造生態風貌,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實現了城鄉生活環境和生態面貌大幅提升。在區委七屆九次暨區政府九屆九次全體會議上,婺城提出推動“雙城”戰略迭代升級,奮力建設“五大名城”,爭當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的排頭兵的“十四五”發展目標。其中,“五大名城”建設中確立建設“生態名城”目標,向婺城群眾承諾天更藍、山更青、水更綠、花更艷。
生態名城建設目標:
“十四五”時期,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從環境治理向生態恢復轉變,更加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深化“五水共治”,擦亮“婺城水·幸福城”金名片,建設“百園之城”,爭創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全域美麗的綠色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山水林田湖草一體的生態系統良性循環、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兩山”轉化通道進一步拓寬,打造天藍、地綠、水凈、土凈的美好家園,生態文明指數邁入全省前列。
點綠城鄉生態體系
古色古香的涼亭、石凳相映成趣,一體化凈化設備“穿上”南山漫道中的美景,不遠處成群的金魚在生態穩定塘中游弋……很難想象,這里是一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從原先的“污水池”,搖身一變成為村民的“后花園”,長山一村北污水處理設施讓長山一村從“污水橫流”到“潔凈”再到“美凈”,也成為了“花滿婺城·南山漫道”中的一景。
據悉,自2013年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以來,婺城區共建成729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受益戶數達7.3萬余戶。同時,婺城區以“水清、點綠、景美、無味”的農村污水處理八字方針為指引,深耕農村污水標準化運維工作,在實踐中積累了一大批寶貴的經驗,通過創新構建“五位一體”的管理模式,不斷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和水環境質量,改善人居環境,讓鄉村景秀村美。
無獨有偶,婺城區長約30公里的“秀美婺城·夢幻白沙”景觀綠道現已全面完工,綠道按照順水、沿城、連景的設計理念,融合了生態保護、休閑游憩和景觀提升等多種功能,并將沿途的白龍橋、白沙溪三十六堰、古方洞山塔、瑯峰山、金蘭水庫等串珠成鏈,受到了眾多騎行者、徒步者、攝影愛好者的青睞。
同樣,城區內的燕尾洲公園、環北公園等一大批城市“綠洲”,在“點綠”婺城的同時,也為市民提供了更多休憩游樂場所。
據悉,婺城區不斷完善城市生態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億余元,先后建成了“秀美婺城·夢幻白沙”沿岸綠道、金華江綠道、桐溪綠道等10多條綠道和數十個沿江、沿線公園綠地,不斷提升城市品位,為數萬市民擴建了“家門口”的公園。
近年來,婺城區以城市公園、社區公園、若干街頭綠地為“點”,通過城市綠道這根“線”,將各點串連成“面”,構建起了婺城城市生態的綠色脈絡,并通過農村環境整治、美麗庭院建設、污水處理等一系列措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斷完善婺城城鄉生態體系,提高婺城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厚植綠色發展理念
雨后的塔石鄉嶺邊村,遠山如黛,如詩如畫。田園賞花,林間品果,山間攝影,樹下品茶……嶺邊村成了婺城的“桃花源”!斑^去,靠種田吃飯,得看老天爺的臉色。現在,發展生態旅游,靠聰明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睅X邊村村支書蘇志平一家的變化,正是源自“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在塔石鄉,嶺邊村的變化并非個例。塔石鄉深入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和文明創建,讓塔石鄉從以前的“山溝溝”,變成了現在的“香饃饃”,優美的自然風光吸引了大量游客,也讓越來越多的外出村民回鄉創業,日子越過越紅火;經過改造后的塔石桃源古街歷史文化愈發濃厚,游客紛至沓來,為此,古街引進了傳統糕點、農家菜、副食品零售等多種商業業態入駐,成為環境優美、業態豐富、文化多元的全新“文旅街區”……近年來,塔石鄉依托自身的生態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把資源變資產,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也讓塔石鄉變得更加精致美麗。
同樣,瑯琊鎮也是逐“綠”而興。一直以來,瑯琊鎮充分挖掘自然生態中的“綠色”優勢資源,不斷促進體育與旅游、文化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舉辦中國“山水四項”公開賽、中國皮劃艇巡回賽、“健康中國、健康瑯琊”毅行健步走、全國氣排球邀請賽等多項體育賽事,大力推動瑯琊鎮體育事業發展,結下了豐碩的果實,成為婺城著名的體旅小鎮,帶動全鎮群眾綠色發展。隨著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瑯琊鎮更是又一次迎來了綠色發展的重大機遇。
近年來,婺城區依托綠色生態底蘊,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既留住了“綠水青山”,也賺到了“金山銀山”。如今,一幅幅景村相融、宜居宜游、百姓幸福的美麗畫卷正在婺城大地徐徐展開。
倡導人人“護綠”
開展水路巡邏、打擊違法行為、加強宣傳教育……白沙溪畔總會出現一群“護水衛士”。這支由瑯琊派出所組建,市水利局、市生態環境局婺城分局、瑯琊鎮政府、沙畈鄉政府等多部門參與的聯合護水隊伍,以護衛“大水缸”為載體,深化多方協作護水機制,在金蘭水庫、沙畈水庫沿線開展聯合執法、增殖放流等一系列活動,保護綠色生態環境,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生態名城”建設需要人人參與。農村要控制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城市要推動垃圾分類和節水工程,企業要著力降低能耗、減少污染源排放,個人要切實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近年來,婺城在各個方面不斷完善生態文明體系建設,倡導人人“護綠”。
在教育方面,婺城區大力健全生態文明教育體系,通過開展植樹活動、垃圾分類、節約能源等一系列活動,將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植入中小學生態環保教學中。在生態保護體系建設方面,婺城加快推進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通過推行重大事項行政決策生態環保風險評估制度,完善生態文明重大決策專家論證、群眾評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以科學的決策機制,加強源頭預防。在體制機制方面,婺城發揮考核“指揮棒”的作用,加大對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的考核力度,根據不同功能定位,實行分類績效評價考核,逐步建立評價考核體系和激勵機制,真正把綠色發展理念轉化為作決策、抓工作、促發展的具體行動。
“十四五”已經起航,婺城區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生態名城”,為婺城人民打造“天藍、地綠、水凈、土凈”的美好家園。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