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東
清明時節還沒到,田野里就已是一片泛青。
村邊的山坡上,鼠耳草早已冒出嫩嫩的芽尖,略帶灰黃的莖葉上,透著絨絨的細毛。村姑村嫂們便挎著小竹籃,三五一群,或圍著山坡上,或蹲在田埂邊,采摘著這些早春的“使者”。
鼠耳草是鄉間一種普通的草本植物,因其葉片像老鼠的耳朵而得名,每年的清明時節,鼠耳草便會從大地探出毛絨絨的細芽,因而,在江南一帶鄉村,又稱之為“清明草”。
鼠耳草的學名叫“鼠曲草”,還是一種全草可以入藥的藥材,主要功效為化痰止咳、祛風除濕、解毒等。
鼠耳草的葉子、莖桿內,帶有一些像棉花的絲狀物,還會開出黃色的小花,農人們就將鼠耳草采摘回家,搗碎后與面粉和團,做成清明馃,面粉因摻和了鼠耳草而顯得有韌勁,且帶有田野的氛香。
清明馃以其獨特的口味,成了湯溪一帶姑蔑鄉民鐘愛的時令風味小吃。
清明時節未到時,湯溪姑蔑鄉民就早早地采摘來嫩綠的鼠耳草或田青,煮熟后與米粉揉搓攪捏成粉團狀,再制做成清明馃。由于鼠曲草呈青綠色,多纖維,不但顏色美觀,而且柔韌爽滑,做成的清明馃自然香糯綿長,味道可口。
清明馃分甜馃和咸馃,甜馃的餡多用芝麻白糖,配上年前備存的桂花,用圓形模子做成的“馃印”按制,咬一口又糯又香。咸馃的餡多用咸菜、鮮筍、豆腐、瘦肉,心靈手巧的村姑村嫂用手工包制成有皺褶的月亮形狀,甜馃吃膩了,再吃上一只咸馃,自然食欲大增。
在湯溪姑蔑鄉民中,還流傳著“清明看囡”的習俗,稱之為“擔清明馃”。就是說,女兒出嫁后,娘家父母有三個節日即清明、端午、過年,需要給女兒擔禮物,當然清明馃當屬頭一份。
清明節還沒到,娘家人就會做上滿滿的兩籃清明馃,高高興興給女兒家擔去,甜的象征甜甜蜜蜜,咸的表示生活如意。
夫家收到娘家清明禮后,還要將清明馃按甜、咸分類,逐一分送給親房鄰居,共同分享娘家送來的幸福。同時也表示出嫁的女兒開始入鄉隨俗,希望街坊鄰居多多照顧。
鄉民的習俗總有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奇,湯溪一帶流傳的清明看囡習俗是——看囡一跌撲,看娘瞅一瞅。
意思就是娘看囡不圖回報,清明馃送去后,籃子往女兒家一撲就回家了,不要女兒什么回禮。而女兒回家看娘,東西拎去后,回家時還要往籃子里瞅上一瞅:這次俺娘又給我回了什么好吃的?這個習俗也充分說明了父母惦記兒女、不圖回報的慈愛之心。
看囡一跌撲,看娘瞅一瞅。鄉風習俗中的弦外之音,往往讓人淚目。
每一個時令,每一樣美食,都是與優美的民間傳說分不開的,清明馃的產生,自然也有一段歷史故事,令湯溪人傳誦至今。
春秋戰國時期,晉公子重耳(公元前697-628年)受迫害出逃流亡,眾親叛離之后,唯有忠心耿耿的大臣介之推一路相隨,悉心護送。
途中,重耳饑餓難忍,只得向農夫乞討。農夫對這些王孫貴族深為厭惡,非但不給吃的,反而遞去一塊泥土,戲弄他說:“糧食是從泥土里來的,給你一塊泥土去變飯吧!
重耳見要飯不成,反而被農夫戲謔了一番,心中大為光火,正欲發作,介之推忙勸說:“公子不必發怒,農夫給我們泥土,正是意味著給我們土地,而土地不正是公子所畢生追求的嗎?”
重耳一聽,眼睛不由一亮:賜我土地,此為好兆頭,便又忍饑前行。
后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之推躲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鼠耳草、野艾、田青等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吃。當重耳吃后知道是介之推腿上的肉時,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報答介之推。
后來,重耳成為晉文公后重振朝綱,對眾人論功行賞。
當初的功臣介之推卻沒有居功自傲,認為晉公子功成名就,他就可以退而隱之,于是便帶著老母隱居深山。重耳多次差人勸說不果后,便命人燒山,以此逼介之推下山。不料,介之推寧死不肯出山,竟與老母活活燒死在一棵柳樹之下。
重耳見狀悲痛欲絕,又對自己的魯莽行為后悔不已。為紀念介之推,重耳下令,將介之推被燒死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舉國上下,這天不準生火燒飯,只吃冷食。
于是,人們就在寒食節的前一天,用鼠耳草、野艾、田青等野菜拌米粉做好米馃,蒸熟后以備次日食用。
因“寒食節”剛好在清明時節,清明節吃米馃的習俗就稱為吃“清明馃”。后來,人們在清明節又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斗雞等風俗。寒食節一直綿延了兩千余年,最終成為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時令清明節,正是一年之中春情涌動之時,農人還將清明馃稱之為“赤腳馃”,意味著吃了清明馃就要赤腳下田,開始一年中的春耕備耕生產了。
兩千多年前的姑蔑古國,糧食奇缺是一種常態,聰明的姑蔑先人便想到了用野菜充當食物的辦法,鼠耳草、野艾、田青,這些生長在路邊野地里的野菜,都成了制作美食的“寶貝”。
品嘗著糯綿香醇的清明馃,我們不得不敬佩先人的智慧。
一方清明馃,濃厚姑蔑情。傳統姑蔑美食中滲透著的飲食文化,讓姑蔑后人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