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豐
梅雨季節,正是梅子熟了的時候。
“千林紅綻火含珠,熟到楊梅夏至初。”
漫山遍野的楊梅樹,綠葉凝碧流翠,紅果烏亮爍紫。那一顆顆紅瑪瑙、紫水晶,黛寶玉,似春光乍泄,令人驚艷,讓人心醉。面對楊梅,仿佛面對的是江南美女,那渾圓,就像那多情的眸子,那紅潤,就像那艷艷的紅唇,那酸甜,就像那吳言軟語,那柔軟多汁,就像一個個迷人的香吻。坐對楊梅,望著,看著,想著,拈著,舍不得吃,卻早已滿嘴口水,酸酸甜甜……此時,想起“望梅止渴”之典,令人啞然失笑。
楊梅其名,李時珍曰:其形如水楊子而味似梅,故名。
歷代文人墨客無不贊頌楊梅,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大詩人李白有“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的詩句。宋人有《楊梅》詩:“紅實綴青枝,爛漫照前塢。”“聊將一粒變萬顆,擲向青林化珍果。仿佛芙蓉箭鏃形,澀如鶴頂紅如火。”楊梅的爍紫閃紅使江南的初夏更加鮮活了。我國古代,楊梅、荔枝、葡萄俱屬果中珍品,但詩人筆下多偏愛楊梅。唐代詩人平可正有詩曰:“五月楊梅已滿林,初疑一顆值千金。味勝河溯葡萄重,色比瀘南荔枝深。”大詩人蘇東坡認為:“閩廣荔枝、西涼葡萄,未若吳越楊梅。”這一評價,出自這位美食家之口,自然是對楊梅最高的褒獎。故有“吳越楊梅冠天下”之譽。
宋代大詩人陸游也有贊美楊梅的詩:“綠蔭翳翳連山市,丹實累累照路隅。未愛滿盤堆火齊,先驚探頜得驪珠。斜插寶髻看游舫,細織筠籠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氣在,欲乘風露扎千株。”詩人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楊梅果熟時滿山皆紅,人們喜摘楊梅運送京城和看游船,編織果籠,飲酒品嘗楊梅的盛況,并把楊梅比作“火齊”“驪珠”,可見楊梅在南宋確是身價超出百果。
楊梅品種頗多,有紅、白、紫三種,紅勝于白,紫勝于紅,顆大而核細為好。金華蘭溪馬澗的里山楊梅聞名遐邇。這種楊梅正是顆粒大,核小,渾圓,色紫黛紅,味鮮甜,一般在夏至后一周成熟采摘,可謂“夏至楊梅滿山紅”。買楊梅一般都挑那些個大色紫的,據說,越紫越甜。其實,楊梅的魅力更在那甜中微酸。南宋詩人方岳在其《詠楊梅詩》中說:“筠籠帶雨摘初殘,粟粟生寒鶴頂殷。眾口但便甜似蜜,寧知奇處是微酸。”這是知味者之言。
楊梅開胃健脾、生津止渴、消暑除煩。鹽藏、蜜漬、糖收皆佳。泡酒入藥,是坊間的習俗。只要泡一二天,酒已緋紅絳紫,芳香醇厚,色香味俱佳,且久存不壞。驅寒除濕,止吐止瀉,吃上一二枚,是很靈的。
知堂老先生有一篇題為《楊梅》的美文,猶如一幅風俗畫:人們乘著烏篷船,置酒中流,邊喝美酒,邊啖楊梅,婦女們還摘一枝有綠葉襯著的紅楊梅插在發髻上,夠浪漫的。此景此情,令人神往。
美好的東西,總是等不起,經不起時間的蹉跎。嬌貴的楊梅采下來,很快就會變味,二三天就要變質。可千萬別辜負了她的一片美意。趁楊梅熟時,快快上山采楊梅。綠叢中那淡紅的、朱紅的、絳紫的、紫黑的,閃閃爍爍,亮亮灼灼,奪人眼目,禁不住讓人歡呼雀躍,怦然心動。攀上枝頭,摘吧,嘗吧,吃它個滿嘴鮮紅,牙齒發軟,呵呵,也是心甘情愿哦!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