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現象嚴重侵犯和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問題。我們看到,近年來腐敗向各個領域滲透,具有廣泛性;腐敗糾而不止、除而復生,具有頑固性;腐敗手段隱蔽、花樣翻新,具有欺騙性;腐敗大案要案居高不下,具有極大的危害性。《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的頒布實施,就是要形成一種反腐的高壓態勢,有效遏制腐敗蔓延的勢頭。
一個政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過去擁有不等于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于永遠擁有。在和平建設年代,危險主要來自哪里呢?主要來自于執政黨內部的腐敗。古今中外大量事實證明,歷史上每一次政權的更迭都有著復雜的外部原因和表現形式,但就其內部原因而言,都與執政者的腐敗有著本質的聯系。腐敗是一個社會的基本亂源,輕則引起群眾的反對不滿,重則會引起社會動亂,導致政權顛覆。頒布《廉政準則》既反映黨和政府反腐敗的決心和信心,也是對當前民意、民愿、民聲
當前貫徹《廉政準則》,我們要注意克服三種傾向:
不能因為《廉政準則》一些規定看上去都是具體小事而不加以重視。《廉政準則》對領導干部提出了8個禁止,52個不準,這些禁令盡管看上去都很具體,如“在公務活動中提供或者接受超過規定標準的接待;或者超過規定標準報銷招待費、差旅費等相關費用,違反規定配備、購買、更換、裝飾或者使用小汽車”等,但我們不能因為是具體事或小事就不加以重視,不嚴格執行。小和大是相對的。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小洞不補,大洞吃苦。不少腐敗分子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大貪巨貪,而是從一點一滴突破禁令開始的,往往是積小惡為大惡。這就告誡我們,廉政建設無小事,一定要防微杜漸。
不能因為《廉政準則》的一些規定過去就有的,過去就強調過,而不重視。新頒布的《廉政準則》增加了不少新的內容和要求,需要我們認真學習領會。但也有一些規定是早有的,一直以來強調的。我們不能因此就在思想上不引起重視。在新形勢下,貫徹《廉政準則》最重要的就是強化執行力。既然《廉政準則》作出了明確規定,又以黨內法規的形式出現,作為黨員干部就要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不能熟視無睹,不能陽奉陰違,不能在執行中“開口子”、“留空子”,降低要求。
不能因為不是經濟部門、強勢部門就不重視《廉政準則》的貫徹執行。一直以來,有的領導干部總認為,我們不是經濟部門、強勢部門,腐敗離自己很遠,因此對廉政建設不以為然。應該說,腐敗與權力相聯系,一些管人、管錢、管物的強勢部門,往往是腐敗高發多發地,是反腐倡廉的重點。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部門就絕對安全了,就可以放松了。事實上,腐敗無孔不入,沒有哪一塊地方是凈土。因此,作為黨員領導干部,任何時候都不能把自己當作局外人,只拿《廉政準則》去對照別人而不聯系自己。要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每件事做起,時時處處嚴格履行《廉政準則》。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不斷增強自我約束力,提高抵御腐朽思想侵蝕的免疫力,筑牢思想道德防線。
——資料來源:2010年8月9日《浙江日報》
維權才能維穩
改“勞動教養”為“違法行為教育矯治”的立法,未能如一些人的期望按計劃在十屆人大期內完成。
我們怎樣判定一些人的行為及一些社會現象的性質,我們對這些行為及現象在立法決策上給予什么樣的回應,支撐我們的制度設置與改進的理念是什么和應是什么?這在中國轉型的今天,應認真予以考慮。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們的社會所缺乏而需要構建的四種機制,這就是權益保障、訴求表達、利益協調、矛盾調處。有了這四種機制,權利得以認可、尊重和保護,訴求可以經由有制度保障的路徑通達于當政者和社會,利益紛爭可在法治的框架下協調裁處,使沖突有可能化解,這才是從根本上致社會于和諧、穩定的良方。
如果說勞教或違法行為教育矯治是“行政處罰”,就要考慮什么樣的行為必須處罰。許多我們曾經認為是有害社會的事,今天看來并不有害;一些選擇了與社會主流中人不同生存方式的人,如果他們沒有其他傷害他人權利的違法犯罪行為,是不是一定要對他們用強制的方法予以改過——特別是事實已經證明強制的方法對改過并無實效。
在法治國家,決策立法的第一要義是須以認可、尊重和保護人的權利為主旨;對人的處罰,對人的權利的“限制”和“克減”都應以是必須的和無可替代的為前提條件。第二是須有中立的司法,遵從預設的程序裁判;司法對權利被侵有救濟功能。其他,才是一些具體的標準、規定,程序和技術性安排——違法行為教育矯治法的制定是這樣,其他法律的制定也是這樣。
法治國家要的是良法,惡法因與法治的原則和理念相悖,應為每一個公民時時警惕。
——資料來源:2010年第4期《瞭望》
現行制度提供的改革空間仍然很大
現行制度內有沒有改革的空間?不少人對此持否定態度,總希望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要對于現行制度動大手術,甚至引進多黨制等。這樣的態度,不可能帶來政治穩定。
穩定性的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要在現行的政治制度內進行改革。最近30年的政治發展說明,現行制度所提供的改革空間很大,還遠遠沒有開拓出來。
現行制度所提供的改革空間包括哪些方面?首要的是制度化的空間。這種制度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將規定的制度進行落實,比如任期限制的落實,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制度得到落實才能形成制度的權威;二是將原則的制度具體化,包括將憲法的規定具體化為一些基本的法律等。在這些方面,還有著較多的工作。
現行制度所提供的改革空間,更多的是程序建設的空間。程序和技術建設,是我們的一大弱項,因為傳統文化就缺乏對于行政程序建設的重視,而革命運動更是要打破傳統程序,動員性體制也不需要規范的程序。不重視程序建設,看不到程序建設的重要性,就出現天天開會而不會開會,大量文件得不到落實,甚至發生了以增加會議的方式貫徹落實減少會議的要求、以增發文件的方式落實減少文件的要求惡作劇現象。而許多行政程序、政治程序過于籠統、寬泛,就容易因人而異,無法具體操作,因而使政治口號和政治原則流于形式。僅以民主選舉的投票為例,人們長期習慣于向投票者發放選票而不是由投票者自己去領取選票,更不要求填寫選票必須進入秘密劃票間,結果,許多投票人認為自己的投票受到了別人的監視,從而對于民主選舉給予了負面的評價。一個如此良好的民主制度因為缺乏規范的具體程序而喪失一些信譽,更不要說其他方面的制度效果。因此,程序建設的任務相當繁重,如果在這個方面沒有根本性的突破,社會管理的危機事件就會不斷發生。
現行制度所提供的改革空間,也包括體制調整的空間。許多現行的制度,多與傳統習慣密切聯系從而形成一種習慣性的體制,當著社會生活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傳統體制就需要進行調整。這種調整,并不是一種制度性的調整,實際上是為了適應新的情況而健全既定的制度。以縣鄉人大代表的選舉制度和工作制度為例,本來,實行這一制度的目的是要縣鄉代表能夠及時地反映所在選區選民的意見,從而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來解決基層的社會矛盾。但是,由于縣鄉人大代表的選舉體制和工作體制存在著諸多缺陷,使得基層人民的意見更多地通過信訪的渠道來解決,許多問題,本來在基層能夠較為容易得到解決,但是卻一直上訪到更高層甚至中央,造成多種矛盾。如果改進基層人大代表的選舉體制和工作體制,使其能夠真正密切聯系選民,反映選民意見,努力把矛盾解決在基層,那么,現行的縣鄉人大代表直接選舉制度就會得到極大完善。類似的體制調整,還有不少。這些都表明,現行制度提供的改革空間仍然很大。
——資料來源:2010年7月26日《北京日報》
福壽溝,神在哪兒
一條宋代的排水溝,在今年連續出現的強降雨過程中,讓江西贛州城區免受內澇之苦,這就是最近聲名遠播的福壽溝。
福壽溝是一處剛剛被發現的文物?不是。是今年突然發揮了作用?也不是。它已經保障贛州城近千年不澇,被當地人視為自然。但是,面對全國許多城鎮因排水不暢慘遭水淹,贛州城卻安然無恙的情形,人們不禁驚嘆福壽溝的神奇。
綜合各方面的描述與評價,可以看出福壽溝有幾個特點:因勢利導的理念,科學合理的設計,質量過硬的工程,兼具生態環保功能,與城墻(防洪)、水塘(蓄洪)形成一套先進的雨洪調蓄系統。
不能不佩服古人聰明,更應該追問古人為什么這么聰明。
首先得說是敬畏自然。宋朝之前,贛州城也常年飽受水患,后來一個叫劉彝的官員主持規劃并修建了贛州城區的街道,同時也建造了這套排水系統。古人對于天氣、氣候的認識有限,也不像今人掌握著許多科技手段,他們敬畏自然是出于本能。正是懷著這種敬畏,他們認真思考如何才能防災減災,想方設法去適應自然。
其次是尊重自然。光有敬畏之心,沒有尊重之意,也不會得到自然之愛。尊重自然,就是努力探索和利用自然規律。只有經歷無數次的成功和失敗,才能總結出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治水之道。可以推斷,劉彝的決策經過細致深入的調查研究,吸收了前人的智慧。自然規律就是科學規律,決策者能夠按科學規律辦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相比古人,現代人難道不夠聰明嗎?恰恰是太過聰明,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現代人對自然規律的認知比古人深刻,掌握的技術手段比古人先進,但是,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之心不見得比古人虔誠。
現代人總是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而不想放下身段接受自然的警告。在反思今年許多城市遭受洪澇災害的原因時,專家們都提到排澇標準太低。古人建造的福壽溝至今管用,標準肯定是高的。為什么現代人建設城市,反而會降低標準?這還是對自然缺少了敬畏之心。
缺少敬畏之心,就會肆意鑿挖大山,切割河流,阻塞湖泊,開墾草原,占用濕地,采空地下,毀掉保水保土的天然林。大自然血脈不暢,肌膚受傷,怎能不報復人類?
缺少敬畏之心,就會輕視自然規律。希望什么事都能立竿見影,城市建設大干快上,重面子,輕里子,重地上,輕地下。許多工程為了趕進度,降成本,成了經不起考驗的“豆腐渣”、“樣子貨”。如此作為,怎能不被自然嘲弄?
現代人需要反躬自問的東西太多了。
過去,人們經常談論都江堰,現在又注意到福壽溝,這些凝聚著生態智慧的偉大工程,實實在在地擺在那里。關注它們,并不是厚古薄今,也不是說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簡單復制古人的成果。關注它們,可以啟發我們深入思考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更好地趨利避害。
——資料來源:2010年8月19日《人民日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