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這個玉器的鑒定,我不得不講一個人。這個人是北京的任南先生,他喜歡和研究古玉已經有40多年了,他有了這么多年對玉器的欣賞之后,他總結出對古玉的鑒別十二法。說心里話,我非常感謝他,因為自從認識他之后,看到他的鑒證法之后,我自己對玉器的鑒別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一般民間對古玉的鑒別方面不太愿意告訴別人,自己懂自己玩,很關鍵的東西一般不愿意告訴別人。任先生把自己總結的經驗無償貢獻出來。所以在他創立的網站——任南紅山文化網,點擊率是相當得高。他這個網站沒有過多宣傳,都是別人介紹以后直接去這個網站看,所以這個網站人氣也還好。我認識他以后,我也介入到他的網站維護中去,從中我也學了不少的知識。我這次講的高古玉鑒別主要還是依據他這個網站的知識和自己的理解來說的。
他認為古玉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凈、熟、肥、透、葬、孔、坑、縮、次、過、漿、神”。看凈觀熟知肥透,紅山葬氣有土香。孔坑縮次寫滄桑,過度包漿悟神光。紅山古玉的神韻之美應體現在鬼斧神工之態,不僅要能看出紅山古玉其氣勢、其內涵、其精神、其天人合一,更要通其性、會其神,是為“心賞”!仿品襲其技,真品通其神。不在識其技,在乎通其神。這也正是任氏紅山古玉12字鑒定法中沒有談“工”的原因。紅山古玉自然態表象中蘊含的“十二字”特征,會因地域地層和在土中埋藏的時間區別而具有千姿百態的表現,故此“十二字”只能在此做簡略闡述,以力圖給紅山古玉收藏愛好者一個鑒別真偽的理路。(十二法總結了古玉典型特征,而古玉在自然界中變化無窮,其表象也千差萬別,故十二法只可參考理解,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難窺全豹……不可被框住手腳!)
大家從己知的工、沁、形、神、料來鑒別古玉方法可取,但造假者也從這幾方面著手,這就增加了辯偽難度,辯玉器新老,應探索研究玉表,工上自然態質變,先斷新老,再來區分年代。對一些器物的造型,沒有見過不能說它不存在或是假的。我們不可能指揮先祖按我們認為對的型制去加工一件玉器,中華文化高深莫測,不是我們這一代人就能搞明白的,對于這眾多大洪水時期的各種傳說,考究其歷史,都可以追溯到1.2萬年以前,剛好在冰河結束時期,這使我們對這些傳說無法掉以輕心,僅視為神話或多事的臆測了。同時這也證明了人類遠在1.2萬年前就有“歷史”,而且較紅山文化(8000—4000年)前甚至比今日更發達。三星堆的器物二十年代就已出現,而當時全部被專家定論為臆造,但現在事實證明,當時的判斷是不對的。紅山文化也是如此,紅山文化前文化更是如此。一個好的藏家只有具備全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對玉器的鑒別失誤才會少。
古玉的次生(secondary)變化,是指古玉埋藏在地下數千年之后,由于埋藏條件時的水文地球化學條件(地下水的化學成份、PH值、水的充足量等)變化引起古玉的礦物成份發生化學的、物理的作用,使原先的古玉由于這種作用而導致古玉的礦物成份發生了質的變化,或者保持原來的礦物成份或者形成另一種次生礦物。
古玉的次生變化是與地下水的PH值、浸泡時間、水量的充足有密切關系,玉器有色變無減縮態,玉器色變輕端多土中朝下——封閉的泥中產生一個穩定的環境,外界擾動對其相對上半部松土部位小,玉器有失色減縮,且有明顯界線與臺階的沁態,玉器失色減縮端多土中朝下因,表土層干燥地水擾動質變(由內而外)所至。
我國地域寬廣,各地出土的古玉礦物成分不同,因所埋藏地的水文.地質化學成份的不同。因此,大千世界中古玉的次生變化會因歲月的變化而顯現出千姿百態的容顏,形成的次生礦物與質變也會有所不同,但其工上自然態質變機理是相同的。對一件古玉的鑒別不能只認個別時段的體表特征,因古玉從深坑到脫胎它的變化是無窮的,必須了解體會全過程才能對其做到辨別無誤。古玉器的鑒真,不可瞎子摸象,不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充分自我融入自然,了解體會自然,大千世界變化無限,這無限中去了解自然規律,一件玉器要根據其土中埋藏方位所產生的表層信息來判斷其成因和對應成因的應有狀態是否符合自然態質變規律,以偏概全是大忌,以偏概全難窺全豹。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