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塔地宮發掘全過程
萬佛塔地宮如何被發現?坊間亦眾說紛紜。一說是值班士兵夜巡不慎落入洞口發現,也有一說是萬佛塔下有龍宮,有人盜墓發現的。
據何孫耕介紹,1956年12月,解放軍部隊選在萬佛塔原址興建部隊醫院,在當年的最后一天,建筑施工人員平整地基土丘時偶然發現了石砌建筑,疑為地宮。
當時的市人委辦公室主任嚴瑞生當即派人給省文物委員會發去電報,申請派人前來挖掘文物。接到指令后,于1957年元旦上午10時派遣當時在市建設科工作的何孫耕立即開展萬佛塔地宮挖掘工作。
據何孫耕老人回憶,接到命令后,因為自己從未接受過類似文物挖掘的任務,感到有些犯難,但回想起自己在曹娥江水利工程、金華二中及市人委大樓建設中邊學習邊實踐、不斷攻堅克難的經歷,心里才漸漸平靜。
隨部隊汽車來到大洪山萬佛塔原址后,何孫耕無法確定地宮規模,但當時還能看到塔基的痕跡,據此估算操作面,提出由部隊提供泥、普工各兩名,自帶工具,5人于下午1時開工。5人都是初次接觸文物挖掘工作,便采取了邊挖邊議的方式。
開挖時,由于塔基下是夯實的黃土層,用鋤頭掘就被彈出,只能用二齒鋤和羊角鋤先挖出幾條溝,再挖溝間實土,5人在嚴寒冬日亦是滿頭大汗,終于在連續工作近三小時后,在塔基下近1.2米處挖到了青白色的長條石。
據何孫耕老人回憶,第一層條石呈東西向擺放,條石打磨非常平整,縫隙很小,共6塊,每塊長約1.7米,寬0.24米,厚0.15米,為防止條石斷裂破損,他們決定采用石礦采條石的方法剝離,因為縫隙過小,磚刀無法插入,只能用扁鐵條切入,才將四個角撬開,才把第一塊條石成功取出,再繼續把其他5塊條石移開。
在條石側面,何老發現條石間用糯米粥石灰漿粘連,正是古代建筑城墻所用的粘合材料,上面還殘存糯米粒和石灰渣,并且鑲嵌有銅錢,條石側面還刻有祥云花紋。
搬開第一層長條石后發現,下面第二層條石呈南北向擺放,共7塊,每塊長約1.5米,寬0.24米,厚0.15米,側面情況與第一層相似。用同樣的方法,何孫耕等五人先后完整取出13塊長條石,條石側面銅錢均由當時省文物委員會王士倫收集保存。
此時,何孫耕一行才看到萬佛塔地宮紅砂石材質的蓋板,蓋板上卻有個神秘的小孔,呈圓形,直徑約30厘米,有明顯開鑿痕跡,地宮內很黑,看不清東西。
當時已近傍晚,何孫耕申請調來500瓦照明燈及其他必備工具,決定連夜繼續地宮挖掘工作。他們先挖掉高出地宮蓋板的周邊黃土,創造出作業空間,再撬開蓋板的四個邊角,插入滾棒,系上白練繩,吊上鐵葫蘆,5人一齊用力,才成功移出地宮蓋板,看到砌筑地宮的4塊墻板上都刻有經文,并噴有黑色臘膠。
據何孫耕描述,地宮內文物擺放非常密集,有幾件文物被傾斜放置,還有一只鐵箱被放置在石座上,靠東面中心位置放著很高的經幢,恰巧是蓋板洞口正對的位置。當時由王士倫指揮,兩名解放軍戰士操作,先取出鐵箱蓋,移出鐵箱,然后解放軍戰士站到石座上把經幢等其余文物遞出地宮,文物雕刻精美,線條順暢,神態靈動,色彩絢麗,何孫耕感嘆說:“太好看了,是這輩子都再沒看到過的,把連夜工作的疲憊都沖消掉了!”
1957年1月2日清晨,文物清理完畢,在解放軍的護送下,文物被運往市人委辦公室暫時存放。何孫耕觀察了地宮,“里面很干燥,沒有碎石。”隨后何孫耕等5人繼續工作到正午,將地宮內剩余5塊石板取出,放置在西邊空地上,最后6塊紅砂石板被送往侍王府紀念館保存至今,13塊條石據說被砌在醫院大門西邊的圍墻中,如今不明去向。而金華市民是在文物被送走之后才得知此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