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塔地宮文物回歸故里,時機是否成熟?
萬佛塔文物出土后,因當時金華尚未建設博物館,所有文物被送往浙江省博物館入庫存放。文物被送走前,應金華人民要求,曾在金華展出過兩次,一次在工商聯大廳內,一次在環城小學。如今金華博物館業已建成,萬佛塔地宮文物回歸故里的呼聲亦是此起彼伏。
何孫耕認為,萬佛塔地宮文物回歸故里,時機尚未成熟。萬佛塔地宮文物多為銅合金材料,雖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但在溫濕度不合適的情況下也容易生銹損壞,如銅觀音像、地藏像等一類文物必須保存于地下室內,用真空玻璃盒保存,恒溫恒濕,盡可能避光,嚴格抗氧化以確保文物經久長存,金華博物館暫時還不具備硬件設施條件;此外,金華市文物保護專業團隊尚未組建完善。
蔣鵬放認為,金華當地博物館在一定程度上確實還不具備妥善保護萬佛塔地宮文物的能力,主要原因是目前博物館防盜措施還不夠達到保護國家一類文物的標準,恒溫恒濕貯藏條件控制亦不夠嚴格。目前國內文物保護總體水平都有待提升,各級政府也因此對地下文物一直處于被動發掘的狀態,在技術提升、人才培養、資金投入以及國民文物保護意識等方面都需做一定的調整。
萬佛塔地宮金涂塔“泄露”皇家機密
據相關報道,萬佛塔地宮文物中包羅了較大批量國家一類文物,其中一座五代時期鎏金銅觀音像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作為鎮館之寶,另外出土的金涂塔就有15座。在各地同時期的佛塔文物發掘中,金涂塔也有出現,在杭州雷峰塔下舍利函中發現有銀制的1座,寧波天封塔頂銅制的1座。
那么,這批形似的金涂塔都來自哪里呢?
據何孫耕老人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發現,地宮文物一部分來自當時的永福寺僧人資助抑或化緣所得,另有部分相傳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王錢?所賜,據相關資料記載,錢?公元947年繼位,終身信奉佛教,甚至將愛子削發為僧,因聽聞阿育王為安置釋迦牟尼舍利子建塔八萬四千座,即下令鑄造金涂塔送往王國各地,以祈求佛祖賜福天下。
從出土的同時期金屬文物考證,五代時多通過鎏金工藝以防銹,但合金冶煉技術還有待成熟,鑄造如此規模的金涂塔及銅觀音像尚有一定的技術缺口。
且當時佛教在中國日漸興盛,佛像藝術亦隨之興起,但受唐文化影響,佛像體態多豐腴飽滿,神態類彌勒,萬佛塔地宮中佛像雖然技藝精湛,線條柔和連貫,色彩絢麗,但佛祖神態較嚴肅安詳,不似唐代佛像;而當時佛教密宗方興未艾,萬佛塔文物中佛像儼然有兩種風格,一部分繼承唐以前的裝束和容貌,另一部分在當時傳統佛像中頗有“奇裝異服”的意味。
那么,萬佛塔地宮文物是否有少數來源印度?
何老認為,當時銅合金冶煉技術在民間的確尚未成熟,但相關資料記載,金涂塔塔身上均刻有中國漢字明確記載捐贈來源,均為中國工匠精心打造。據此推斷,當時銅合金冶煉技術實際已成熟,但被作為皇家機密,如鑄造銅合金的龍泉寶劍即為一例。
我市規劃復建萬佛塔
今年3月,金華市規劃局的網站上掛出了“三江六岸”十景的規劃方案,欲復建萬佛塔,并同期跟進“金華十景”,此十景為:老站故事、展卷攬月、匯友三江、都市原野、環碧金灘、玄暢八詠、寒梅迎春、曲舞燕洲、藝海長廊、萬佛迎賓。
在萬佛塔公園規劃中,主要包括三大主建筑:萬佛塔、旅游服務中心及旅游產品展銷中心。該方案以復建萬佛塔為中心,并結合旅游服務中心,設置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據了解,規劃中的萬佛塔公園,位于東市街以東,現東市街老自來水廠位置。
蔣鵬放認為,金華萬佛塔公園建設應重視發掘萬佛塔背后的故事性,并將其物化為公園城市景觀以及娛樂活動項目,同時整合金華酒、金華火腿、金華酥餅等地方特色產品資源,協同并進,發展金華文化產業。
可以期待,重建后的萬佛塔,將給下一代留下金華獨特的歷史文化記憶。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