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醬油廠:傳承百年醬油制作工藝
穿過振中街,拐過幾條弄堂,便來到了趙里街。在這條街上,有一家延續百年的老字號醬油廠——金華市婺城區益生食品廠。還沒走近廠房,濃濃的醬油香便撲鼻而來,讓人不禁有種“油香不怕巷子深”的感覺。
廠子不大,密密麻麻的大醬缸被擺放在廠內的空地上。原來,醬油廠還始終堅持使用傳統的醬油生產方式——天然曬露法,也就是通過太陽暴曬和利用空氣中的成分來制作醬油。
據老板潘志元介紹,醬油廠早在1894年就開辦了。解放前,洋埠鎮和羅埠鎮上共有兩處醬油廠,分別是隆泰生醬油廠和隆泰益醬油廠。解放初期,兩家廠合并成了一家,也就是現在的益生食品廠。
1985年,25歲的潘志元便來到了醬油廠里當會計,當時,醬油的銷路很好,一般都銷往江西、義烏、蘭溪以及金華等地方。1992年,潘志元當上了廠長。在他當廠長的前三年里,廠里的銷售額一直都在增長,從原先的每年10多萬元增長到了后來的100多萬元。然而三年后,銷售額便出現了下滑情況。
2001年,潘志元出資買下了醬油廠。接手后,潘志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聘請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工人,恢復傳統的醬油生產方法,并更新設備,“要想把醬油賣出去,還是要用老方法制作醬油。”
此外,為生產出口味獨特,香味濃厚的醬油,潘志元和幾位老工人嚴格按照傳統的制作工藝,對十幾道工序,包括原料的選取,發酵時間的控制等等也都嚴格把關。同時,每次醬油制作出來后,還要按照食品質量安全生產標準對其進行檢測。在各項數據都符合標準后,才讓醬油出廠。也正因為如此,潘志元廠里的醬油總是受到新老客戶的青睞。
“現在來買醬油的都是老顧客,包括金華本地的,還有衢州的!迸酥驹f,到他這買醬油的顧客都有特殊的“老醬油情結”,對于老醬油,不僅僅看重它的口味,更在乎的是它所承載的回憶。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內大型的醬油廠越來越多,采用的也都是機械化生產方式,產量大、人力成本低,而小型的工廠根本無法與其競爭。
“像我們這樣的小廠,采用的是傳統的制作工藝,人力成本高、耗時長,雖然價錢賣得比新工藝制作出來的醬油高,但算下來,利潤還是很低!闭f起醬油廠現階段遇到的難題,潘志元這樣告訴記者。不過,讓他感到自豪的是,自己廠里的醬油的口味絕對比新工藝制作出來的醬油要好得多。
與其他傳統手藝一樣,制作醬油的傳統老工藝也同樣面臨著失傳的窘境,F在,在潘志元的廠里,都是幾位老工人,年輕人都不愿意來學習這門手藝。
現在,潘志元仍在堅守著自己的醬油廠,堅守著那些老工藝。他說,只要還有一個顧客來買他的醬油,他都會堅持做下去。
![]() |
![]() |
![]() |
![]() |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