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榮:用長壽面記錄歲月
天氣好的時候,羅埠村的村民們依然能看到曬在俞根榮家周圍的長壽面。在金西一片,俞根榮做長壽面是出了名的。不論紅白喜事,村民們都會到他家里買上幾斤。
今年57歲的俞根榮從21歲開始學做長壽面,至今已經整整36年了。回憶起當時學做長壽面的事,他還是印象深刻。他說,在自己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學著用機器制作面條,慢慢地就喜歡上了這一行。后來,他得知村里有位老師傅有制作長壽面的手藝,便到老師傅家中邊看邊學。不過,他并沒有拜老師傅為師,也沒有得到老師傅的專門指導,但他肯于動腦鉆研。
“制作長壽面不但辛苦,而且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術。”俞根榮說,第一步,原料面粉的選取至關重要,要求選取的面粉筋度要高,這樣做出來的面條才能更勁道。和面時,要根據當天的氣溫來調配面粉、鹽和水三種原料的比例。比如,天熱的時候,鹽就要多一些,天涼的時候,鹽則相對少一些。和面的時間需要花費一個小時左右。
完成和面這道工序后,便進入到了曬面的工序,俞根榮會在和好的面團上加上一些菜油,如此一來,面條下鍋不容易糊,吃起來也會更加爽滑勁道。隨后,再拉出一根根面條,有兩根木棒一上一下掛在特制的木架子上。這個過程中,需要時刻留意氣溫、風向以及太陽的照射角度等等自然因素,根據這些因素來判斷何時能拉面條,這樣才能拉出光滑、粗細均勻的面條。等到面條有2米長時,便可以收下來,盤成8字形,就可以出售了。
“‘8’代表著‘發’,是一個吉利的數字,農村人都喜歡。”提及把面條盤成8字形的原因,俞根榮說。
由于制作時間花費長,又要經過很多道工序,俞根榮不得不在凌晨兩點左右就起床開始制作,一直要忙到下午4點鐘。一次下來,能做50斤長壽面。做好后,俞根榮的妻子便會拿到菜市場上去賣。
由于俞根榮制作的長壽面吃起來爽滑勁道,很多人都會選擇到他這里購買。除了金華本地的客人,還有一些來自杭州、上海的客人。生意好的時候,還需要提前訂購。
對于這門老手藝,俞根榮曾經想過收幾個徒弟,把它傳下去。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機器漸漸代替了很多東西,也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學習這樣的老手藝了。
![]() |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