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少華:從曾祖父開始,四代人都是做豆腐生意的
豆制品加工在羅埠鎮可謂歷史悠久。以本地優質大豆為原料,羅埠豆腐以其甘醇濃郁的豆香和溫潤細膩的口感,成為周邊百姓公認的農家品牌。
在羅埠人的飯桌上,你總會看到一盤油炸臭豆腐。見到有人來家中做客,他們會推薦這道菜,“羅埠的臭豆腐很有名,聞著臭,但吃著香,值得試一試。”當然,除了臭豆腐,羅埠其他的豆制品也是名聲在外。一到周末,許多市民都會拎著菜籃,大老遠從市區趕到羅埠菜市場買正宗羅埠豆腐。
在上世紀80年代,羅埠鎮上的豆制品加工作坊有20多家。依托發達的水路交通,這里的豆制品大量地被銷往外地。然而,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發,外來豆制品品牌的沖擊,這里的豆制品加工業漸漸走向衰落,加工作坊的數量也減少了許多。以羅埠村為例,加工作坊從原先的10多家,到現在僅剩的4、5家。盧少華的加工作坊就是其中一家。
從盧少華的曾祖父開始,到他這一代,四代人都是做豆腐生意的。年輕時,盧少華曾想過外出打工,而當看到父輩們手藝沒有人來傳承時,他又放棄了這個念頭。1982年,他開始跟著父親學做豆腐。
經過30多年的努力,盧少華的豆腐做出了特色,又一次打響了羅埠豆腐的品牌。現在,盧少華和妻子在菜市場上租了一個攤位,每天都能賣出豆腐、臭豆腐、鹽鹵豆腐干、千張、油豆腐等10多種豆制品300多斤。不過,這其中的辛苦,只有盧少華心里最清楚。
每天晚上10點,盧少華便忙開了。首先是將事先浸泡好的大豆磨碎,濾去豆渣后再放入鍋中煮沸。接下來就到了“點豆腐”環節。所謂“點豆腐”就用凝固將煮好的豆漿凝固成塊。一直以來,盧少華選用的凝固劑是鹽鹵。這樣做雖然產量低、成本高但更健康。通過這種方式做出來的豆腐比較硬,有豆香味,含水量少,色澤白中略偏黃,質地比較粗老,俗稱“老豆腐”、“北豆腐”。
經過多道工序后,臭豆腐、鹽鹵豆腐干、千張、油豆腐等終于完成了。而這時,天已經亮了,顧不上休息,盧少華就開著電動三輪車把一部分豆制品送到菜市場。剩下的一部分,則會有人上門來取。
現在,盧少華每天都很忙碌。忙碌之中,他也在思考一件事情,“等自己老了,誰來接我的班呢?”雖然他有一兒一女,但兩個孩子都不愿意來干這個活。對此,他總是感到很無奈。
![]() |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