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心不安。“安居樂業”是我們常人追求的幸福境界。心安了人才能樂業。貪心不足是人心不安的重要原因。因為欲望促使我們的心一直在不停地攀求。別人沒有的,我們想擁有;別人擁有的,我們更想有。別人都買第幾套房子了,旁邊的人都提升了好幾回了,同學朋友做生意賺到幾位數了,誰都換了幾個情人了而且一個比一個年輕漂亮等等,在諸多刺激誘惑下,有多少人的心還能“如如不動”?
當今不少人“吃穿住行”等安全問題沒保證,購房、就業、看病、孩子讀書等問題沒解決,心也安不下來。光光是食品安全問題就夠讓我們不放心的。有順口溜說“吃動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沒數”。人無信仰也是可怕的事,因為內心沒有底線,什么事都可能做出來。現在很多人不信共產主義、不信宗教、也不信老祖宗。中國古人相信倫理道德,相信因果報應。建有祠堂、孔廟、城隍廟、寺廟,這是教育的重要場所。祠堂重孝道教育、孔廟重師道教育、城隍廟重因果教育、寺廟重宗教教育,有這種教育,古人不忍作惡也不敢作惡。現代人缺失這方面的教育,信仰缺失,道德失范,敬畏心也蕩然無存。心無所歸依,心就難以安頓下來。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跳舞》、《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題目就令人反思。車站碼頭溫馨提示如:不要讓陌生人給你提包、不要委托陌生人看管孩子,不隨便喝陌生人給的水、遞的煙,居家或在賓館不要給陌生人開門……說明了什么?人與人之間出現了嚴重的信任危機。現在年輕人甚至連結婚都不放心。婚還沒結,先要進行婚前財產公證。沒有結婚,就防著離婚。人與人之間坦誠、信任、安全感的缺失,也是導致人心不安的一大原因。
其次是心不凈。人心原本是純凈純善的,因為煩惱習氣染污,貪嗔癡慢疑習氣熏染,現在不少人良心出問題了,貪念、惡念、惡行頻頻出現。市場經濟最大的好處和特點是通過利益驅動,來調動人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有利于繁榮市場、搞活經濟。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也極大激發了人的自私自利性。導致私心和貪欲的放大。沖擊社會倫理道德。現在不少人的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嚴重缺失。近年來相繼發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等惡性事件,說明我國的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從生活用品、到食品、到藥品什么都敢造假。據報道,廣西某縣竟然圈養癡呆人員,讓他們在礦難中遇害,以騙取賠償錢。真是喪盡天良!
說實在,現在大學生不如小學生心純心善,小學生更有道德。人長大了,受教育多了,反而道德水平降低了,這個問題值得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的認真思考。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坦言,人生成功最重要的品質不是在哪所大學學到的,而是在幼兒園中學到的:如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這些最基本的做人品質與習慣對人的一生影響至深,很多人都需補課。人心不凈,就會造作種種惡業,就難以享受“康寧”之福。
再次是心不定。古人說:“淡中知真味,靜中識本然”。人心常常處于靜定之中,人生就過得從容淡定。就像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的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能“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不論境遇好壞、貧富得失、榮辱存亡,都能從容應對,淡定自如,用佛教的話說就能“如如不動”。這是大境界。
現代人心浮氣躁,濃于財色名食睡。迷心逐物,一個欲望的滿足往往是另一個欲望的開始。如果欲望的出發點是自私自利的,那么這種欲望會把人引入罪惡的深淵。貪欲是人心不安的根源,也是造成一切社會問題的主要根源。貪欲會吞噬理想,多變會動搖信念。心無定力,就抵不住誘惑。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人活著就會跟著感覺走,做事就缺乏毅力和恒心。人生沒有正確的方向,心就茫然,人活著就缺乏精氣神,這種人生豈有幸福可言!人世間一切社會問題歸根到底是人心的問題,佛家認為“心凈則國土凈,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對此我頗為認同。古人說:“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心者修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可見,進德修業,修心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