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好自己的心
古人說:“大其心能容天下之物,虛其心能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能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能觀天下之理,定其心能應天下之變”,這是我們所需效仿的修心的方向。
傳統文化要叫我們培養出什么樣子的人才呢?首先心是定的,是靜的;心量是非常廣闊的,有著包天裹地的胸襟;再加上有智慧,有德能。這樣的人,人生之路一定是越走越寬闊。古人說“福田靠心耕”。幸福要向內求,不向外求。外求的結果是肯定是無益、是煩惱。幸福不是外求而能夠得到的。拜佛求福不如做事行善積福。有道是“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早向靈山塔下修”。福是修來的,不是求來的。
修心要從哪些方面去努力呢?綜合古人的修心之要,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下功夫:心念要正,心地要善,心要清凈,心態要好。
(一)心念要正。即起心動念不起惡念、邪念,即“思無邪”。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即不合禮節的事物,不看、不聽、不說、不做。這是“克己復禮”的功夫,也是護持自己的正念方法。
心念正,要求我們起心動念、言語動作時時處處都不能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而要隨順古圣先賢的教誨。惡念、邪念起來了怎么辦?古人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念頭,一有惡念、邪念馬上警覺,立刻斷掉,不讓它繼續下去。斷惡修善有一個重要的修心法門,即古人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諸事不順要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省懺悔,則不會起埋怨、嗔恨心,就能斷許多惡念、邪念。人的心念有巨大的不可思議的力量,日本江本勝的“水試驗”結果說明,人的心念能使作為礦物質的水變化水結晶的狀態。可見人的善念、善言、善行于人于己的影響太大了。難怪我國民間有種說法:“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人與人的不同主要是想法、看法、說法、做法不同。歸根到底是人的心念不同。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古人說:“心正而邪不侵”。最受世人崇敬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一生行善,照料過無數傳染病人,令人驚異的是,她從未因此受傳染。她也是血肉之軀,為什么能百毒不侵?特蕾莎修女能夠屢次接觸傳染病人而不受感染,是因為心正,因為有偉大的人格力量,使得她的免疫力大大強于常人。她是真正的地獄天使。
君子有浩然正氣,所以活得“坦蕩蕩”。古人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傳統文化中講的“仁者壽”也是這個道理。
(二)心地要善。就是人要有愛心、善心、慈悲心。什么是愛?愛就是用心感受對方的需要,不求回報地去成就對方,幫助對方實現需要。愛就是付出,心甘情愿地付出。什么是善?善的本質就是“心中有他人”,能時時處處為別人著想,并樂于助人。什么是慈悲?慈,即與一切眾生樂;悲,即拔一切眾生苦。人一旦生發愛心、善心、慈悲心,他的心量就會放大,達到“不為己身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的境界了,就是圣賢之人。所以孔子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只要我們能生發出一心為他人、為大眾著想的公心,我們的境界就大大提升了,古人說“量大福大”。
好人的本質是“心中有他人”。在家,心心念念有父母、有親人,在單位心中有領導、有同事。在社會上,心中有大眾。心中有他人,才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弟子規》中也說:“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人若能把自己的事情想少了,把別人的事情想多了,私心小了,公心大了,人就會變得崇高偉大。只要我們有顆向善的心、只要我們身體力行,人人都能成圣成賢。讀書志在圣賢。孟子說“人人皆可為堯舜”。
被譽為新加坡國寶的“年輕人”許哲女士,活到113歲時,一頭銀發,面色豐潤,笑容甜美。她每天都在工作,耳不聾、眼不花,晚上還常常讀書學習。她的工作就是幾十年如一日做義工,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特別是接濟、護理那些貧、病交迫的窮人。
有人問她,何以能長期持之以恒、不遺余力地去幫助別人,話問到一半,她先糾正,我幫助的不是“別人”,我幫助的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天下人都是一家人。她說幫助人是很自然的,沒什么難,只要你去做。就象“有人口渴了,我就端杯水給她喝”這樣自然。
有人問她:你照顧他人,誰來照顧你?她很開心:我不用別人照顧的,老天爺會照顧我的。多達觀!許多人苦苦追求健康、快樂、長壽、幸福,多少人追求到了?可許哲是真正追求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