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月秋:婺城區退教協會會長
我覺得文明禮儀搞得好的學校,就是國學學得好的學校。我一方面要做退教協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兼著關心下一代的工作,一頭老,一頭小,其實很煩。學國學之后,我把這些看作行善積德的一個平臺。開展感恩教育之后,我們要扶助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于是成立了夕陽紅愛心基金,一下子就捐了八萬元錢。所以學國學,旨在讓老人度過快樂晚年,幸福晚年。環小的一位老師,生癌開了三次刀,兒子判刑十年才回來,丈夫也開過刀,學了國學,人都輕松多了。參加排球隊,她還是隊長,她還把自己學國學的心得,跟兒子、丈夫分享,影響他們,使他們活得輕松起來。在一千八百多位教師里,她就是個榜樣。我們退教協會現在有合唱團、樂器組、藝術團,參加的活動很多,老教師這樣好,讓他們回到學校去宣傳,老年人的心態都好起來,把這部分人拉過來,回到正常生活,發揮正能量,因為國學不僅年輕人要學,老年人也要學。眼下,我們都在一步步做,一個個解決,像教材問題,我跟他們編輯部聯系過,讓他們給我們優惠,學校去訂給的就是六折的價兒,十幾塊錢,要是政府能夠解決教材問題,我們會做得更好。
郭巧敏:金華十六中副校長
中華傳統文化對我們個人、家庭、單位、國家乃至世界都有促進作用,可謂是“得聞正法是人生中最大的福報”。能夠為人民大眾做點事情,能夠得聞正法,這是我們一生當中最大的一件善事、好事。惟有趕緊學習,趕緊修身,才能去做更多有利于大眾的事情。近來我學習國學的兩點體會就是,一是傳統文化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了,包括年紀大的,傳統文化的斷層非常嚴重,作為講師,我們身上的擔子很沉重,我們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不能在我們的手上斷掉。二是儒釋道跟我們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吻合的,為他人著想是天下第一等重要的事情。佛家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即是如此,黨所開展的群眾路線,就是為了老百姓謀幸福,在物質享受已經達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更多地關注精神的提高,譬如樵夫砍柴憩于樹下,只為等一等自己的靈魂。通過中華傳統文化影響一個人,就是影響下一代,我愿意為推廣中華傳統文化使大眾能夠得到正能量的教育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張根洪:家庭教育專家、《中華家教》雜志編輯
一直以來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家庭教育研究和推廣。當今社會,學校的教育已經很到位,但教育是通過三方面結合——家庭、社會、學校才能夠達到最佳效果。很多家長不會教育自己的孩子,他們要是很在乎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那么在平常生活工作當中,定然會在乎自己的言行舉止。歐洲即是如此。如果他有急事要闖紅燈還得看看窗前是否有孩子在看,他們最大的顧忌就是把不好的行為傳給下一代。改革開放這么多年,物質享受愈來愈充盈,但人不光光需要物質享受,更需要精神享受,這么多年過于注重經濟建設,反而忽略了精神建設。很多人為了爭名逐利,難免道德滑坡。借助古圣先賢的經典著作來醫治這個頑疾,已經很有必要。通過家庭教育,讓家長明白如何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在乎孩子成長、成功、成人。以前我們說修身齊家,實則必先正心誠意,才能修身齊家。為此,在家庭教育上,我愿意略盡綿薄之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