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婺城區緊跟時代步伐,以拓展性課程等素質教育大課題為抓手,發揚中華傳統,立足本土文化,以國學教育為抓手,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幫助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東市街小學:
綻放婺劇教育之花
一直以來,婺劇是東市街小學的一張金名片。多年來,該校以婺劇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致力于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大寫中國人。
在學習婺劇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認識了各種角色,更全面了解了中華禮儀。學校還通過教研活動等形式,初步形成了每門課程與婺劇藝術整合的教學模式。
2013年,新任校長賈秀軍對婺劇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探索,申報了省級課題《基于婺劇載體的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實踐與研究》,并成功立項。
與此同時,學校還構建了婺劇閱讀讀本體系,并編著出版了《婺劇小故事讀本》,低年級孩子讀婺劇小故事,在有趣的情節中受到道德的教育;中年級孩子讀婺劇小百科,了解與婺劇相關的知識;高年級則從婺劇小韻文中得到文學方面的提升,品味婺劇的音韻美。
在婺劇與各個學科整合的基礎上,學校又開展了婺劇節活動,給孩子們以展示的舞臺,讓學校的婺劇教育走上了系統、正規的道路。也因此,該校成為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
這兩年,東市街小學的婺劇教學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2010~2017年,該校婺劇小演員7次做客中央電視臺,學校參加各級各類的婺劇賽事,多次獲得國家級銀獎、浙江省一等獎、金華市一等獎等榮譽。
最重要的是,許多外地的學生,通過對婺劇的接觸,深深愛上金華這座城市。“婺劇進校園”的影響力已經不只局限于學校,而是從一個孩子影響到一個家庭,從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會群體。(記者酈莎)
柳湖小學:博學教育
讓每個孩子修習一門藝術
2008年開始,柳湖小學走上了以傳統文化教育為根本的國學教育之路,提出了“博學、雅行”的培養目標,形成了“誦讀傳統文化經典,弘揚傳統文化”的辦學特色。
從那時起,學生們每天誦讀詩文經典,積淀優秀的傳統文化。《弟子規》是全校師生必背書目,師生通過各種活動,一起誦讀《弟子規》,踐行《弟子規》,以達到養心、雅行的目的。
柳湖小學還將《弟子規》和《小學生行為規范》整合起來,作為一種制度文化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教育。學校以《弟子規》的誦讀和踐行作為禮儀教育的抓手,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學校將《弟子規》作為博雅教育的基礎,開展《弟子規》專題講座以及《弟子規》故事劇展示等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環境當中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學校還充分挖掘《弟子規》中的環保教育理念,以此作為環保教育的契機,將環保意識滲透學生的心,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
柳湖小學重視生活體驗,使學生主動學習文明禮儀知識、養成文明禮儀習慣和踐行文明禮儀行為,提出“每日一孝”“每日一禮”的活動目標,每學期開學都組織一次全體師生參與的以孝敬為主題的集會活動,倡導學生做生活的主人。學校還通過多種形式開展誦讀經典踐行文明禮儀活動。
十多年的堅持,讓柳湖小學的國學特色聞名遐邇,學校還先后榮獲“全國百強特色學校”“全國百強特色學校十佳示范學校”“全國傳統文化教育十佳創新學校”“中國少年兒童藝術人才培養基地”等十多項省級以上榮譽。柳湖小學由此成了“浙師大教師教育學院附屬小學”。去年,柳湖小學被授予001號“中華希賢教育示范基地”榮譽稱號。
(記者胡敏霞)
金華九中:誦讀國學文化經典綻放校園文明之花
“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前段時間,金華九中春季國學研學活動在圓明園國學教育基地進行,金華九中全體學生參加了莊重的拜師禮活動。地處城西的金華九中,在連年創下中考輝煌成績的良好發展態勢下,也向大家展示了該校寓教于育,以經典國學教育為抓手,服務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大亮點。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校每周二設有一節班團課,定期定時開展國學誦讀活動。內容有時是課程教科書上的經典,如《論語》《大道之行》等。有時是課外補充豐富的內容,或先秦名文,或唐詩,或宋詞。活動形式多樣化,既有吟誦,也有歌唱,或者視頻欣賞。2016年元旦,學校開展了以國學經典為主題的文藝匯演,《禮樂之邦》《讀唐詩》等精彩節目,給全校師生來了一場饕餮大宴。在2017年婺城區未成年人朗誦大賽中,金華九中學生積極參加,《走進屈原》節目獲得朗誦大賽銅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國學,顧名思義,就是國家之學,也是國人之學,古代中國之國家觀念不斷變化,但無論怎么變化都可以稱之為中國或華夏,也即國家是華夏歷代學術文化之總稱。其中的經典,歷經時間的淘洗,在歲月的研磨中散發出歷久彌新的清香。九中學子睿智、陽光、自信、知性、明理的源頭,莫不緣此。
國學教育顯成效,金華九中足球隊獲得金華市中小學校園足球春季聯賽冠軍,2017年浙江省中學生男子甲組二等獎、體育道德風尚獎。學校合唱團獲金華市中小學藝術節合唱比賽一等獎,舞蹈隊表演的舞蹈《豆汁趣》榮獲市一等獎,學校發展性評價年年獲一等獎、教學質量年年獲優勝單位。
(記者施俊、通訊員王亞琴)
實驗中學:用國學教育教化學生
“男生人人是君子,女生個個是淑女”這是金華實驗中學提出的德育愿景。為實現這愿景,2012年,學校將現代職業教育與國學經典教育有機融合,以達到真正育人的目標。
學校通過培養學生具有孝、悌、忠、信、敬、禮、智、勇等傳統的做人品格;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競爭、民主、個性的現代人格;培養學生具有強勁現代化的職業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以達到新君子淑女教育的目的。
為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夯實學生的道德基石,拓展學生的發展格局,開啟學生的幸福人生,學校專門開設了儒學、禮儀、KAB創業基礎三門課程,構成了新君子淑女教育的3根支柱。
與此同時,學校將《儒學》列為三大必修課程之一,開設了《儒家文化與人生規劃》《傳統文化與利益》《從經典名著中學禮儀》等選修課程,多渠道滿足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需求。每年9月,學校都會舉行“中國經典文化讀書周”活動,數千名學生利用晨操時間齊誦《論語》,通過開展國學進校園系列活動,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素質。
除此之外,金華實驗中學還大力推動國學經典與地方傳統文化相結合,重視婺城鄉土歷史,大力挖掘“白沙文化”,把“白沙文化”“文臺治水精神”引入校園文化,精心打造校園內的白沙文化園,組織千余名師生“青春作伴、白沙毅行”大型研學活動,讓師生經常接受地方傳統文化熏陶。
經過幾年的發展,學校先后獲得“國家級德育先進實驗學校”“全國文明禮儀示范基地”“中華傳統美德百佳示范校”等榮譽稱號,通過國學經典教育的滲透,金華實驗中學的學生在為人處事、待人接物、個人風貌上慢慢發生了改變,形成了“八個文明”的獨特風景線。(記者胡敏霞)
婺城小學:營造與傳承“婺文化”
作為金華市國學教育首批試點學校,自2009年以來,婺城小學就積極開展國學教育,通過國學操、經典朗誦、中華武術、圍棋、國畫、書法等形式,充分發揮廣大師生的積極性,讓孩子們在學習中耳濡目染,主動學習。
走進婺城小學的教室,每一個教室都各具特色,黑板墻上的內容五彩斑斕,有山茶花、金華佛手、蘭花、酥餅、古子城……一年級婺州童謠、二年級婺州特產、三年級婺州美景、四年級婺州名人、五年級婺劇、六年級婺州名詩,每個年級的黑板墻內容主題鮮明、各具特色。這些看似與校園不相干的物品通通上了婺城小學的教室墻,至此婺文化在婺城小學遍地開花。
金華古稱婺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那么婺文化是什么?有什么特色?在哪里?校長室在前期調研走訪的基礎上確定婺城小學將從婺州民謠、名產、風景名勝、婺劇、民間文藝等方面著重強調校園“婺文化”的創建,帶領婺小大家庭一起營造與傳承“婺文化”。
婺城小學校長王政卿介紹:“‘婺文化’是金華的本土文化,作為學校,應重開發蘊涵本土文化的課程,作為婺城教師,應該做好孩子的本土文化啟蒙教育,作為婺城學子,更應該人人了解‘婺文化’,傳承‘婺文化’!”
“婺文化”進校園,一直定位于婺州文化的當代傳承,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文化教育。婺城小學設立了婺文化展示廳,帶領婺小學子真真切切感受身邊的“婺文化”。與此同時,婺小還成立了陶藝、茶藝、圍棋等社團,設立單獨的教室和相應的配套設施,不僅感受“婺文化”,更實實在在觸摸“婺文化”。
現在,“婺文化”已經走出婺小教室,滲入婺小校園,潛入婺小家庭,從“獨角戲”變成了學校、家長、社會聯動的“大合唱”,轟轟烈烈地將“婺文化”進行傳承。
(記者施俊、通訊員諸葛倩雯)
長山小學:讓國學教育滲入校園
自2014年起,長山鄉小學就一直踐行《弟子規》活動。學校聘請專家對全校老師進行國學專題講座,提升教師自身國學素質。每周一開設一節國學課,全校同學統一進行學習。同時,在誦讀、解析、踐行、分享的基礎上,全校師生群策群力,將《弟子規》中的內容進行重新的編輯升華,創編一套富有時代特色、蘊涵傳統文化底蘊的長山小學的新《弟子規》。
除了每周一的國學課,該校一直致力于創設一個良好的國學環境,在校園內的走廊、樓梯、學校大廳處,隨處可見各種國學名句。學校電子屏每天滾動播放國學經典名句,校園廣播每天播放《弟子規》誦讀和傳統音樂,學校的國旗下講話內容也都是國學主題。學校還開展了各式各樣的活動來深入推進國學教育,比如國學主題軟木黑板布置評比,《弟子規》讀后感評比,孝心作文評比,“最美教師、最有孝心學生”評比、感恩主題演講比賽等等,形式多樣,效果顯著。
3年來,通過國學教育的滲入,長山孩子們懂得了孝敬,懂得了感恩,懂得了一衣一食來之不易。經過兩年多的實踐,長山鄉小學也逐漸探索出一條切合學校實際的品行養成培養體系和管理模式,即:通過誦讀、解析、踐行、分享、創編《弟子規》的方式,促進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行。
(記者酈莎)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