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西南的崇山峻嶺間,有一個神奇而古老的村莊,村里古樹林立,明清建筑眾多,且保存完好,每一幢廳堂樓閣,均是雕梁畫棟,風采各異,這就是塔石鄉上陽村。
上陽村是一個擁有900多人口的小山村,地處金華、衢州、麗水三市交界,是金華境內最偏遠的村莊,令人稱奇的是,上陽村雖屬金華轄區,但村莊的前后全屬龍游縣域,上陽就像一個樁子似地打入到龍游的境內。要到上陽去,車子還得從龍游境內過。
村口,兩株百年紅豆杉兀然聳立,年代久遠了,兩株樹桿相依相偎,就像情侶難舍難分,樹的濃蔭覆蓋著村口的農舍,在公路邊形成了一道天然“帳蓬”。數百年來,這株紅豆杉也許就這樣迎來送往了一批又一批前來上陽的客人,靜立村口,古木參天,盡管無語,但樹葉沙沙的“笑聲”,顯示著山民的好客和善意。
據村中最年老的村民敘述,這兩株紅豆杉的年齡已有200多歲了,比他爺爺的爺爺歲數還要大許多,是目前金華地區最古老的紅豆杉之一。其中有一株紅豆杉年年春天開花,秋天結果,細小的紅豆杉果,就像小燈籠一樣高高地掛在枝頭,引誘的樹下的人們直饞口水。
在上陽村,村民們把這兩株相依相偎的紅豆杉稱為“情人樹”。在大樹底下,村里的老人用獨特的方言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很久很久之前,村里有一對年輕夫妻,他們相親相愛,過著男耕女織的簡樸生活。后來,男子為考取功名外出求學,女子在家侍奉雙親靜盼郎歸。他們在村口的紅豆杉下依依不舍,相互道別,約定今生無論貧窮還是富貴,都不離不棄,相守終身。
紅豆開花,紅豆結果,一年復一年,癡情女子每天都在紅豆杉下靜等情郎歸來。紅豆果結了一茬又一茬,盼郎而歸的淚水流了一年又一年。外出求學的男子因功名無著,無顏見江東父老,一直漂泊在外。
“那年你到山背,報我去去便歸來,這么些年過去,總看不見你歸來……”凄美的湯溪民歌在村口響了一遍又一遍,幾十年過去了,癡情女子久等情郎無果。也許是“悔教夫婿覓封侯”,女子流干了相思淚,最終相思成疾,在一個春天的傍晚,倒在了盼望夫婿歸來的紅豆杉下……
就在女子過世后那年秋天,紅豆杉果結得特別鬧猛,殷紅的果粒綴滿了紅豆枝頭,外出求學的男子終于如愿以償,考取了功名。帶著對妻子的思戀和歉意,男子衣錦還鄉了。然而,他美麗的妻子卻已經和他陰陽相隔了,迎接他的,只有路口荒草凄凄的一抷黃土。
黃泉路漫漫,生死兩重天。多情的男子為自己的遲歸悔恨不已,最終他對苦苦考取的功名也無可留戀,毅然辭去官職,回歸故土,在紅豆杉下追尋妻子的腳步殉情而死。后來,村子里流傳著一種說法,相愛的男女只要在樹下誠心許愿,就會得到上天的保佑和祝福。?
凄美的愛情故事,總披著一層悲壯的色彩,讓村里的年輕人噓噓不已。但上陽村口的這兩株紅豆杉,依然靜靜地觀望著上陽的村民……
沿著紅豆杉邊的小弄漫步村中,便是上陽村的老街。這里是金蘭龍遂的邊塞之地,也是湯溪到龍游、遂昌的交通要道,村落雖小,但曾經繁榮的跡象依然。老街兩旁,滿眼全是錯落有致的古建筑。這些具有徽派建筑風格的古民居,青磚黛瓦,一律的磚雕門面,大門正上方,都雕刻著花鳥蟲魚或戲曲人物。
上陽老街很短,一袋煙功夫,可以從這頭走到那頭來回兩趟。街路上鑲嵌的鵝卵石,歷經歲月的踐踏,早已光滑如鏡。我們踏著光滑的路面,行走在老街上,如同走進記憶深處,目睹著老街兩旁的院墻,思緒猶如重返童年時光。
雖然是白天,但上陽老街沉寂而又靜謐,盡管家家戶戶都門戶洞開,而在老街上很少會碰上村民。原來,村上的年輕人,都相約進城務工了,留守的老人又好靜,他們只會坐在古老院落內的天井旁,用昏花的老眼盯著頭頂四角方方的天空發呆。在老人們的心中,兒女就像離巢的飛鳥,終歸屬于去藍天翱翔,而不能局限在枝頭繞旋。老人們也感慨:兒女們趕上好年景了,不像老一輩,雖有夢想,但難于實現。兒孫們的夢想,其實就是老人們沒有實現的夢想的延續。
老街兩旁是上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這些明清建筑雕梁畫棟,氣勢恢宏,步入其間,會令人沉浸在傳統文化的典雅大氣中。在當地,有這樣一句俗語:“上陽源頭的屋,上坑嶺邊的谷,井下吳村的杉樹毛竹。”在上陽村,這句流傳了數百年的順口溜可謂是家喻戶曉。“上陽的屋”,指的就是村里那條老街和沿街而建的明清古建筑群了。從這些古樸的深宅大院,可以看出,當年的上陽村,是大戶人家聚集之地。
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粟裕將軍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進入浙江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紅軍在遂(昌)宣(平)湯(溪)的交會點的塔石境內,開展了革命武裝斗爭,上陽屬富庶之地,工農紅軍曾在村中打土豪斗地主。1988年,上陽村被金華縣政府確認為老革命根據地。
上陽古建筑特點鮮明,大都構成別致,擁有宗祠、民居、池榭和堂樓,可合可分,冬暖夏涼。民居的結構復雜,前廳后堂,兩邊是廂房,廂房旁又有側房,堂后擁有堂樓。在廳堂的梁上均刻有精美圖案,或飛禽走獸,或花鳥蟲魚,或戲劇片段插圖等,圖案精美,錯落有致,雕工精細,線條柔美流暢,獨特的雕造藝術堪稱一絕。
上陽老街雖短,但我們從老街走上一圈,似乎時光停留在時空遂道中,歲月回歸到了久遠的年代。我的目光由近及遠,跳過街邊一戶戶民宅的門窗,在腦海中勾勒上陽古村昔日的繁華模樣。
這個婺西南邊陲小村,原來也是商賈云集的繁華之地,這條“Z”字形的老街,由北往南,折向東,再折向南。而后兩段,雖然有祠堂等古建筑,卻只有零散的記憶。惟有由北往南一段,北端入街口,建著一門樓,騎跨著街面兩旁的民宅,門額上書:“帶水環流”,為民宅與店鋪相混合結構,其中騎街樓顯得特別醒目,為清一色清代建筑,古樸,淳厚,令人回味無窮。站在老街上,正午的陽光剛好傾瀉在青磚黛瓦上,斑駁的院墻顯現著歲月滄桑,我們的目光從這家房頂跳到另一戶檐口,心里滿是沉靜。
這些年來,上陽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都在村外建起了漂亮的樓房。但是,許多老人卻選擇住在老宅里,這也許是老人難離故居的情緣吧。這讓歷經滄桑的上陽老街多了一份凝重,少了一份生氣。上陽村的老宅多為兩進式住宅,中帶天井,之后是敞開的正廳,想來古人閑來無事的時候便可坐在廳中,溫一壺香茗,邀一兩好友,觀雨賞雪,下棋聊天。天井四角的立柱上都雕有祥獸吉娃,龍騰虎躍,栩栩如生。門楹窗棱上也有精美花紋雕飾,雖然歷經百年變遷,卻絲毫不減神色,古韻猶存。連片的上陽老宅已處在新居包圍之中,我們的目光不經意間飄過,感覺歷史與現代在眼前交錯流轉。?
行走到老街的盡頭,我們的眼前展現了一幢氣派宏偉的宗祠,祠堂大門上印刻著“先祖是皇,孝孫有慶”八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這就是上陽人引以為豪的項氏宗祠。帶我們參觀的項宜山大爺說:“上陽村有半數以上人姓項,追根溯源,我們項氏的祖先就是項羽,我們都是西楚霸王的后代。”
從老人們的敘述中,我們得知,上陽村的項氏是于清代乾隆年間從蘭溪東山項村遷移過來,至于是否屬西楚霸王后裔,也許無從考證,但村中的項氏宗祠大門上印刻的八個大字,多少也印證了項氏族人的豪氣與自信。
項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大門進去便是正廳,后首則是附堂,“前廳后堂”的構建特色,是典型的江南宗祠建筑風格。步入大門,正中擺放著項氏祖宗之位,上懸一橫匾,寫著“有恒堂”三個大字。廳中兩排立柱,分別寫有篆、隸等多種字體的楹聯,都為戒言警句,旨在教導后人如何立身處世。項宜山大爺告訴我們,這間祠堂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項氏后代子孫幾經修葺,現今古宅韻味依然不減當年。雖然磚梁都已老化陳舊,但仍可見它當初的望族氣象。
行走上陽古村,如同走進歲月的年輪之中。上陽,這個小山村,以古樸的風貌,展示著她獨特的魅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