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其實對于游記,我是苦惱的,畢竟去了挺多城市,留下的只有照片,未寫過文字記錄。曾有人這樣形象地比喻,塔石像是一個含蓄婉約、秀外慧中的姑娘,蘊藏著東方之美。就沖這美,旅游君去了塔石的上陽古村,感受那有氣質的上陽古村……
我眼中的上陽古村,有的盡是氣質……此村乃西楚霸王項羽后裔所居,村上有祠,上書“先祖是皇,孝孫有慶”,柱上楹聯為曾國藩所題。沿街排列著明清時期的徽派建筑,雕梁畫棟,時光在這里仿若倒流。
誰說梯田非得到外頭,咱金華也有!何其幸運,去往上陽村的路上,有幸看到縱橫交錯的梯田,這些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線方向修筑的波浪式斷面的田地,可謂是人造奇跡啊!嶺邊村離塔石鄉政府車程約半小時,路況較好,一路都是平坦的水泥路。海拔大約550米,氣溫比市區低5℃~8℃。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是梯田欣賞油菜花美景的時候,我想若是冬季到這,就能見著銀光閃爍的梯田雪景,那景色絕對壯觀。
上陽村的路,是一條彎曲連貫的水泥路,一路暢通,路邊的景色盡是綠意盎然,開著車窗能感受到風吹過的涼爽。道路兩旁連成片的毛竹林迎風擺動,一直伸延到山里,遠處低低的坡上,茂密的竹葉子壓得竹子端頭垂下來,形成一團一團,如竹海涌起的綠色水波,沒別的,看到此情此景總覺得心都平靜了。
看,這青山綠水的景色,拿起手機隨手一拍就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就想起那首歌“偶滴老嘎,就住在這個屯,別看屯子不咋大呀,有山有水有樹林兒”。順著導航指引,聽著歌一路平坦,終于到了上陽古村,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那上陽橋,也不是旁邊的小溪潺潺,而是村口那兩棵見證了幾百年歷史的古樹。抬頭仰望,古樹滄桑的年輪雕琢著歲月的痕跡,參天的古木,把頭上的天空都遮蔽了大半。俗話不是說了嘛:“大樹底下好乘涼”。
那日,陽光正好,折射出來的光是最溫暖的,就像古街的味道。
老街的路面全部用大小不一或深或淺的鵝卵石鋪成,造型奇特多樣,有不少用鵝卵石鋪成的銅錢圖案。時光在這里仿佛倒流,白墻黛瓦、雕梁畫棟、馬頭高聳,雕工精致的木格子窗半開半掩。
村里指路的老人說,沿著空中那紅色的燈籠走,就是古街!時光在這里可以倒流,北端入街口,有一門樓,門額上書“帶水環流”,為民宅與店鋪相混合,其中的騎街樓顯得特別醒目,共有12幢房子組成,為清一色清代建筑,每一幢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因為這張照片里的上陽古街,愛上了這個古風淳樸的小村落。這條老街路口的門匾上寫著“帶水環流”四個字,不足百米的老街,有騎馬樓、過路亭,過路亭內有長木條凳,供行人歇腳,老街路面有不少用鵝卵石鋪成的銅錢圖案。
在這里,天是藍的,云是綿的,陽光是暖的,走在這樣的街道上,很安靜!能感受到古村落特有的舒適慢節奏。
走進每一處房子,你都能找到精美而古老的雕刻,各家各戶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納涼方式,這絕對是在城市里不可多見的景象了。
項氏宗祠門上寫著“先祖是皇,孝孫有慶”,老人們認為,上陽項氏是西楚霸王項羽的后代。祠堂上方掛著“有恒堂”的牌匾,據說“文革期間祠堂所有牌匾都被拆下來焚燒,只有這塊‘有恒堂’牌匾被保留了下來。”
上陽村現有村民900多人,其中400多人姓項,村里的項姓村民都是西楚霸王項羽的后裔,村上的老人都以此為榮,就連夏天用的扇子都是以項氏為主的內容,還有每戶后裔家中都珍藏著以項羽為首的族譜。
百世齊家,寓意齊家治國最根本的還是在修身,希望世世代代的子孫皆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龍章寵錫"是皇帝對有功大臣的最高獎賞,歷朝歷代都有這種獎賞。而這塊牌匾,至今被保存在上陽村的祠堂之中,村民一直引以為豪。
這里還曾是革命根據地村,村里至今還保留著這份光榮!上陽村雖地處偏遠,卻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1988年,上陽村被金華縣人民政府確認為老革命根據地,讓我對這村又有了更深的欽佩。
上陽村的古建筑一直名聲在外,雖然在文革期間有多處被毀,現在保留下來的仍有20多處,這些古宅多為明清、民國時期的徽派建筑,白墻黛瓦、雕工精致的木格子窗半開半掩。
時光會走遠,而它還在!
村中老見到有人到村上游玩總會自豪地說:“近年有許多電視臺來錄制節目(中央電視臺都來過多次),想把上陽村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記錄下來。”聽了這句話,其實我莫名有些心酸,我想,身為金華人,一定要來這里走走,聽聽屬于金華的歷史,去了解感受金華的景。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