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鄉下的農房院落時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群年輕人拉尺丈量、打掃院落,既要設計樣式,也要做泥瓦工的活,“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這些年輕人來自不同的單位不同的部門,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婺城年輕干部成長學堂的學員。
為響應全省美麗鄉村建設行動和婺城區做美大郊區三年行動的號召,婺城區委組織部聯合區農辦、婦聯等部門單位開展婺城年輕干部成長學堂“最美庭院”創意競賽活動。按照活動規則,本次競賽具體分為規劃設計、具體實施、集中評選、展示表彰四個環節,要求年輕干部們堅持節儉與實用并重的原則,對照“美麗庭院”四化標準,開展創意設計及建設。從前期和農戶的商量打磨,到庭院的規劃設計,歷時近兩個月的時間,目前各個小組的作品均已進入最后的收尾階段。
“古樸典雅”小院
走進院子,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滿院的綠色植物,高矮不一錯落有致,就連大門口的門梁上都懸掛著郁郁蔥蔥的吊蘭,為這個古樸的小院增添了不少生氣。院子被規劃成為兩個區,一側用于擺放植被,一側用于擺放桌椅以供房主在閑暇時光湊上三五好友喝茶聊天。院子里所有的花瓶都是就地取材,選用的均是廢棄的空壇子。為了使得整個院子的風格統一,成長學堂第一小組成員還專門將院子里的水龍頭換成仿古樣式,暴露在外的管道也進行重新油漆。改造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舊物改造,就連粉刷用的油漆也是一名家里正在裝潢的組員帶來的。
說起這次的“最美庭院”創意競賽活動,成長學堂第一小組的副組長潘穎感慨頗多。“第一家還在裝潢不方便改造,第二家我們根據戶主的要求做了幾個設計方案,結果因為戶主家庭內部意見無法統一最后也只能放棄,曲曲折折換到第三家才正式開始動工,不僅是進度上落后了,而且精力上也被消耗了。”雖然過程曲折,小組成員依舊苦中作樂,還將這些旁人看似糟心的經歷以插畫的形式記錄下來,一個個搞怪可愛的卡通形象再加上妙趣橫生的旁白,讓人看了之后忍俊不禁。在全組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經過3周時間的改造,一個古樸整潔的小院落就此誕生。
改造前,小組成員多次和戶主溝通,確定了整體風格后,大家又在庭院中進行多次尺寸測量,繪制出平面設計圖并且在電腦中設計出3D效果圖。為達到最佳效果,在做這些設計圖之前,組員還專門請教了做設計的朋友,光是量尺寸就跑了不下三次,“以前沒想到畫設計圖這么復雜,真正做了才知道原來這么講究,一點細微的誤差都會影響設計圖的成型”組員感慨道。
(記者呂璐)
“花樣農家”小院
走進庭院,隨處可見裝扮者的巧妙心思:用小盆栽裝扮出各式各樣的造型,讓人感覺創意十足;利用庭院的假山、怪石,巧妙搭配各種常見的植物,讓原本空蕩而又單調的庭院顯得飽滿和豐富;在庭院中用鵝卵石圍成一塊休閑區域,不僅具有實用性,更勾勒出一個富有情調又不失生活氣息的農家小院。這些再平凡不過的物品,經過大家的創意擺設,可謂大放光彩。
“農戶家的要求就是在保留停車位的基礎上,對庭院進行改造。其次,農戶家中比較喜歡花草植物,所以我們在庭院的設計過程當中把重點放在了花草、植物的擺放上。”組員們在考慮如何進行庭院改造時,首先給農戶預留了停車位以滿足農戶需求。其次,為了保留農戶種植花草的喜好,還特別提出采用“人車分流”的方式,在院子的另一側開辟了綠化區域。
如今,經過大家一番精心布置,走進庭院內,各種植物擺放錯落有致,相得益彰,顯得庭院格外別致有序,真正成為了一個“花樣農家”。年輕干部學堂第六組組長胡建東說:“原本院子比較雜亂無章,顯得很空曠,經過改造后,院內不僅分隔了好幾處花壇,還在不同花壇擺上造型各異的花草。”而與院落相呼應的則是花壇各處的石頭小徑,營造出一種曲徑幽深之感。整個庭院布置雖不繁瑣,卻頗為用心,大氣又不乏精致,處處彰顯創意與溫馨,讓人心曠神怡。
“這次創意競賽活動,不僅是我們婺城年輕干部成長學堂的一項實踐活動,更是為了從家庭這個小細胞入手,進一步引導大家積極參與庭院美化,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讓農村變得更美。”胡建東說。
(記者蘇曉婕)
“農耕時光”小院
帶上手套,拿起鐵鍬,扛起鋤頭……近日,在安地鎮酒店邊村林惠萍家的院子里,到處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這邊清除雜草翻耕土地,那邊運走多余的磚塊瓦礫,在成長學堂第七小組的成員的改造下,原本雜亂無章的小院煥然一新。原本堆放在院子當中爬滿青苔的紅磚瓦礫,搖身一變成為小花壇的圍欄,廢棄的豬槽中滿是嫩綠的銅錢草,庭院中間還專門用紅磚瓦礫為分界線劃作幾畦農田,可供戶主在閑時種些蔬菜,待到豐收之日能吃上自家的有機蔬菜也是一件樂事。
“花壇和菜園都是用原本廢棄在院子里的紅磚和瓦片圍成的,既然有現成的材料,那就直接就地取材,也不浪費。”第七小組的組長丁成說道。自從“最美庭院”創意競賽活動開展以來,丁成利用空閑時間學習相關知識,和組員開會探討庭院的設計方案。十余名年輕干部各司其職充分利用自身的專長,通過現場測量、實地走訪等形式摸清庭院具體情況,再結合戶主的意見和村莊的整體風格進行庭院的規劃設計。
被小組成員的干勁所感染后,庭院的主人也加入到改造的隊伍當中,因為自己本身就是泥瓦工出身,便主動承擔起了砌磚堆瓦的技術活。完成了庭院的“硬件設施”,后接下來就是綠植的種植。鋤耕地、撒菜種、種樹苗……不少人都是第一次下地干活,雖然姿勢略顯生疏但干勁不減。“在這之前也從沒做過什么農活,這次庭院改造還真是學了不少東西,親手耕地播種,希望這些植物能夠茁壯生長!”看著菜地里已經發芽的菜苗,丁成說道。從辦公室到田間地頭,放下筆桿拿起鋤頭,年輕干部們走在一線,在全區“美麗庭院”建設中發揮了模范帶頭作用。
(記者呂璐)
“美麗芳野”小院
站在院門前,只見原本空蕩蕩的庭院豎起了兩面低矮的石頭墻,為整個庭院增添了不少沉穩之意,走進院門,“芳野”兩字映入眼簾,寓意芳草萋萋,落英繽紛。院子的左側還新開辟出了一塊休閑場所,喝茶、看書,冬日的陽光灑在身上,好不愜意。院子周圍原先堆積雜物的犄角旮旯,如今已被就地取材的竹籬笆圍成一個綠意盎然的“植物園”,讓原本沉寂的農家庭院,變得生機勃勃。在安地鎮下傅村鮑國忠的庭院中,隨處可見創意的小細節。
干凈且有氣質,只相差一點點創意和點綴。“原本以為農家小院應該是挺有特色的,裝扮起來也不是很難,沒想到真實情況卻是只有一棟小洋房和全開放的院子,剛開始有點無從下手。”在看過待改造的庭院后,年輕干部學堂第八組的組員們頭腦風暴,結合創意和實際,定下了初步的方案。
“原本是想采用中國風的感覺,但跟戶主溝通后,發現他更喜歡休閑、生態的院子,庭院美不美,首先要得到戶主的認可。”組長施盡佳告訴記者,了解戶主需求后,組員們立馬開始轉變方向。首先考慮到房屋的布局,要保持庭院兩側的對稱性,于是組員們首先選定了兩面對稱的石頭墻。其次在景觀的組織上,考慮到縱橫、點線搭配的原則,于是庭院中的遮陽棚、草地間的路徑也躍然紙上,再加上角落的花花草草,優美的庭院氛圍開始慢慢呈現了出來。
確定風格后,組員們發揮各自的特長,搭配、采購、動手制作,分工合作。短短兩個星期時間,曾經堆放雜物的農家小院,在一番精心的裝扮之后頓時煥然一新。施盡佳告訴記者:“對于年輕干部來說,美麗庭院建設是一次集組織能力、執行能力、協調能力和審美維度的大考驗,通過建設美麗庭院,不僅讓年輕干部學到了實踐的本領,更培養了大家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年輕干部在基層的‘沃土’中汲取了最佳的養分。”
(記者蘇曉婕)
“田園新風”小院
木架子上掛滿火紅的干辣椒,再添上一枚手工剪裁的黨徽,一面頗具田園風格的黨旗形象躍然紙上,院子的草坪上同樣以紅色的小石子擺放出一個黨徽造型。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成長學堂第十二小組的成員專門在院子里設計了具有黨建元素的景觀。
“我們在建美麗庭院時,還發揮了組員們的創造力。”組長黃沖說道,“農家庭院還是需要因勢而建。”為了充分利用資源,組員們各個發揮出自己的創意:黨旗造型,用料就是平時建花壇、圍廊的石子;不僅有擺放的綠植,還有農戶自家的辣椒,自成一片風景……路過的百姓看到不由得發出“今當弗歇”的贊賞。“用干辣椒鋪成一面黨旗,既凸顯黨建元素,又符合我們實用的主題,房子的主人炒菜的時候缺辣椒就可以拽幾個直接用。”說起辣椒旗的設計理念,小組成員潘登介紹道。
在設計建設的過程當中,對于小組成員來說,溝通交流成為貫穿整個工作的核心,首先在確定改造的庭院時,需要和鄉鎮干部、村中干部溝通進行前期的篩選;確定改造的庭院后,還需要不停與戶主交流及時變更設計方案;在改造的過程當中,又要與施工隊協調時間……
習近平同志說的“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這一片50平方米左右的小菜地,搖身一變成了如今石板鋪路,木欄相銜的小花園,這其中最離不開的就是組員們的辛勤勞動。組員們紛紛表示,此次“最美庭院”創意競賽活動是一次十分難得的嘗試,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僅提高了自己動手的能力,自身的交流溝通、組織協調和實際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記者呂璐)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