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少華
根據區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當好新時代婺城答卷人”大調研部署,我與調研組同事圍繞“黨建引領大美蔣堂建設”課題,運用“望、聞、問、切”四大診療法,總結梳理基層黨建引領“大美蔣堂”建設的四張藥方,以期對癥下藥,固本強基。
實地走訪觀其貌:實地走訪了集鎮及15個行政村,以點帶面了解美麗鄉村建設全貌。2017年蔣堂鎮拆除畜禽養殖場200家,鋸板廠218家,危舊房458戶,通過四治兩化、鋸板廠“低小散”整治和“六亂”整治,為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祛除了“陳年痼疾”,也為大美蔣堂建設奠定了基礎。
問題:條塊整治雖然成效顯著,但離全域“蝶變”還任重道遠。例如大立元村,這個僅有128戶,483人的村莊原先有26家鋸板廠,50臺鋸板機,可以說是每5戶就有1戶從事木材加工業。鋸板廠拆除后,噪音小了,粉塵沒了,道路寬了,但是鋸板廠拆后的斷壁殘垣卻成了村里的“瘡疤”。
分析:出現“重拆輕建”問題,歸根到底是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主要還是我們的村黨支部書記、兩委干部只顧“低頭拉車”,沒有“抬頭看路”,缺乏既能“坐而論道”又能“起而行之”的能力水平。
藥方一:在藍圖繪制上掌舵領航,著力實現“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統一。一是拓展“大視野”。依托新時代蔣堂講習所,采取“1+N”模式為黨員量身定制“紅色講習套餐”,通過49個基層黨組織和1000多名黨員的“全域化講習”帶動“全域化學習”。二是繪就“大風景”。深化蔣堂“一橫一縱”黨建示范帶建設,將小盆景串成大風景。東西向以開化—下尹—浪坦塘為主干的人文民俗“長廊”,拓展蓮(廉)德育線路,做大農村文化禮堂經濟圈;南北向以下汪—尚文頭—黃碧壟為主軸的富硒田園“畫廊”,形成以田園休閑項目為主題的農旅一體化發展模式。三是構建“大格局”。按照“科學規劃、拉大框架、鎮村結合、分步實施、彰顯特色”的建設方針,既要做好文化廣場、水體公園、環鎮綠道和偉業路、八一街、金杰路改造提升等“面子工程”;又要抓好集鎮背街小巷改造、鎮區渠道貫通、背街小巷弱電整理和智慧交通等“里子項目”,內外兼修齊頭并進。
廣開言路聞民聲:在征求集鎮相關村意見的基礎上,啟動街面整治、開化工業區截污納管、農貿市場改造提升、“兩站兩員”試點,老鎮區道路改造、垃圾中轉站新建等12個項目建設,共投入資金4552萬元,優先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
問題:蔣堂鎮八一街改造從2017年11月動工,歷時近7個月,不少沿街商家反映,道路施工影響商戶經營,并且要求索賠。
分析:其實在開工之初,小城鎮整治辦就已在集鎮公開欄張貼項目建設內容,但由于缺少適時有效的宣傳和溝通,造成了群眾的不理解,最終影響了工程項目進度。美麗鄉村建設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因此群眾對政府信息公開的需求日益增強,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誤解和猜疑最終損傷的是政府公信力。
藥方二:在信息公開上及時高效,著力推進“小組唱”向“大合唱”的提升。一是全面深化“五議兩公開”。把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貫徹到“大美蔣堂”建設的各個環節。在項目建設中提倡掛圖作戰,及時公布村莊規劃、建設方案和工作進度,突出群眾主體性,提升群眾滿意度。二是推動“最多跑一次”向基層延伸。積極推動“最多跑一次”向村級延伸,轉變服務態度和理念,梳理小微權利清單,變群眾“上門辦事”為干部“下村服務”。三是搶占輿論宣傳“高地”。試點農村微信群和“婺彩云”網上家園平臺建設,結合抖音、微信、微博等融媒體創新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通過“鎮到村、村到群、群到民”的三級管理模式,把握基層思想動態,不斷提高工作的預見性和掌控力。
俯下身子問計策:圍繞“六亂”整治工作逐村召集座談,當前蔣堂多數村采取網格化管理,按照“干部-黨員-農戶”的順序,采用“自行整改+助拆”模式,對標銷號,有序推進。截至目前,全鎮共拆除亂搭亂建602處,整治亂堆亂放1060處,亂貼亂畫56處。
問題:在座談中,有村干部提到群眾對美麗鄉村建設的認識不夠,參與度不高,存在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往往是干部在干,群眾在看,鎮、村干部“單兵作戰”,全員參與的協同攻堅氛圍還不夠濃厚。
分析: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群眾參與度不高,其深層次原因其實還是部分黨員干部甘當旁觀者、局外人、老好人,缺乏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的勇氣和主動管、帶頭干的魄力。
藥方三:在黨員管理上從嚴從實,著力推動“要我干”向“我要干”的轉變。一是黨員管理積分化。持續深化“8+X”管理法,對每名黨員實行積分制管理,進一步錘煉干部,鍛造隊伍。深化黨員聯系戶制度,延伸“聯鄰幫戶”服務觸角,在工作上形成“支部—黨員—農戶”的立體互動模式。二是組織建設制度化。持之以恒抓好基層黨支部和黨員五星管理、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不合格黨員教育整轉等工作,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及黨員隊伍的凝聚力、戰斗力。三是聯系群眾常態化。通過“走村入戶”掃碼制,推動黨員干部更加緊密地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真正打通基層治理的“最后一納米”,做到急事難事見黨員、政策宣傳見黨員、化解矛盾見黨員、項目推進見黨員。
把準脈搏切重點: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和基礎,村集體經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動脈”。蔣堂鎮計劃在開化磚瓦廠創建小微企業創業園,相關經濟薄弱村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參與發起設立公司,建成后計劃安置各類小微企業50家,以入股分紅的方式壯大村集體經濟。
問題:蔣堂鎮有10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在消薄工作中,由于資源稟賦的差異,不少村缺少壯大集體經濟的方法、手段和途徑,習慣于“嗷嗷待哺”,畏難于“主動獵食”。
分析:不少黨員干部存在“就黨建論黨建,就黨建抓黨建”問題,難以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組織活力轉化為發展活力,把黨建成果轉化為發展成果。
藥方四:在強村富民上因村施策,著力筑牢“黨建抓”與“抓黨建”的根基。一是探索鎮村聯動。積極探索鎮村、村村合作設立股份制公司,利用銀行貸款、群眾募資、引入社會資本等方式拓寬融資渠道,最終通過入股分紅增強“造血”功能的消薄模式,鼓勵村與村之間抱團式脫貧。二是打造共建品牌。一方面探索打造“共建共榮共享”的黨建基層品牌,嘗試在人流量較多、硬件條件成熟的村建立農村黨建綜合體,并與派駐蔣堂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和部門開展黨建共建,實現活動共聯、資源共享、信息共用,提升基層黨建群眾參與度;另一方面推行“黨建+”新理念,以“黨建+鄉村振興”為主題,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充分運用“互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積極探索“智慧黨建+”,構筑“黨建+發展”同心圓。三是充實人才隊伍。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不斷擴充鄉賢人才庫資源,成立鄉賢聯誼會,健全完善招才引智政策,搭建創業創新平臺,實施農村實用人才素質提升計劃,傾力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隊伍。
(作者系婺城區蔣堂鎮黨委書記)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