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觀看視頻
主持人:吳局長,您如何看待區委七屆九次全會將“創新名城”列為婺城“五大名城”建設之列?
吳旭涌:相較往年的全會報告,這次的報告是有史以來“科技創新”分量最重、頻次提得最多的一次,尤其在“十四五”中將“創新名城”作為全區“五大名城”之中的一個進行部署,體現了區委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科技系統既深受鼓舞、備感振奮,也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在肩。
一是對科技自立自強、創新強省的一以貫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省委十四屆七次全會作出《關于建設高素質強大人才隊伍打造高水平創新型省份的決定》;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將科技創新作為我省“十四五”規劃的首位戰略進行專章部署。區委區政府深入學習貫徹中央和省委全會精神,緊密結合婺城實際,提出“創新名城”建設是對科技強國及創新強省的一以貫之,也是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是對金華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實踐擔當。市委七屆八次全會提出了“九市建設”。作為“九市”之首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全會明確要更加突出科技和人才支撐,強化創新生態這一基礎性工作,盡全力將創新這一首位戰略抓實抓好抓出成效。這些決策部署為我區當前及今后一個階段科技創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發展目標和實踐路徑。婺城作為金華的主城區,將扛起創新型城市建設的主責和擔當,不遺余力,為金華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增添成色。
三是與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的一脈相承。去年區委七屆八次全會出臺《關于全力建設科技創新示范區與人才生態最優區的實施意見》,系統構建人才引領、產業創新、企業培育、成果轉化、智慧生活等多層次的功能完備、協同高效、開放融合的區域創新體系。這次全會把“創新名城”納入“五大名城”建設之列,在具體內容中明確數字賦能走前列,建設科技創新示范區與人才生態最優區,體現了區委區政府注重工作的連續性,接力奮進,久久為功,以“創新賦能”推動“雙城“戰略迭代升級。
主持人:圍繞“創新名城”建設,區科技局下步將如何開展工作?
吳旭涌:全體科技干部會以這次全會精神為新的行動坐標,在深入學習全會報告的基礎上,深化區域創新“1224”行動等,把科技工作做得更強更好,實現我區創新指標節節攀升的良好局面。主要是“六個聚焦”:
一是聚焦創新主體培育。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建立健全高新技術企業后備庫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數據庫,今年爭取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80家。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推動一批創新能力強的企業成長為婺城發展的“頭雁”。
二是聚焦應用能力建設。組織開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活動、研發機構“清零”行動,力爭全區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2%左右。加強重點企業研究院建設,通過合作共建、跨領域聯合組建等形式,爭取在重點細分行業、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未來產業領域方面建設研發機構有新突破。
三是聚焦創新平臺建設。堅持又“高”又“新”、產城融合,打造與產業聯系緊密的科創平臺,依托現有基礎,申報市級產業創新服務體、孵化器、眾創空間各1家,申報省級星創天地、孵化器、眾創空間各1家。加快融入長三角,開展深度合作;依托浙中科創廊道,謀劃建設現代婺州科學城;搭建粵港澳地區科創平臺,力爭新增科創飛地1家。
四是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圍繞四大重點細分行業和重點產業鏈,實施科技攻關,推動科研成果轉移轉化。全年爭取技術交易總額突破5億元,新增發明專利產業化項目30項,工科會簽約項目10項。用好浙師大、金職院等高校資源,深入開展“百企對接百校”活動,持續做好“百博入企”及科技特派員三年行動。
五是聚焦創新生態優化。深化“科技大腦”應用,提升科技服務能力。2021年創新券使用不少于300萬元,積極申報市級科技項目20項,區級項目立項不少于30項;深化科技金融,持續開展科技信貸2.0工作,為有需求的科技型企業提供科技貸款及其他科技金融服務。
六是聚焦人才隊伍建設。對內以黨建為引領,依托現有“心動力科技行”黨建品牌,實行“規定動作+自選動作”雙向結合,點面結合,提質培優,真正打造一支最廉、最優的科技工作團隊。對外圍繞人才引進作文章,集聚一批中高端創新人才,營造創業創新的濃厚氛圍。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